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期
人类的起源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尧舜禹的“禅让”
原始农业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夏朝的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
夏商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商鞅变法
夏商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夏商周的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先秦时期的冶铁技术
文字的演变
小篆和隶书
诗经和楚辞
老子和孔子
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扁鹊)
先秦时期的绘画艺术
铜钟和编钟
秦汉时期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的评价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东汉的兴衰
两汉经济的发展
汉朝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汉朝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汉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昭君出塞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汉与欧洲的往来
纸的发明和改进
张衡和地动仪
秦汉时期的农学
秦汉时期的数学天文成就—《九章算术》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秦汉时期的秦兵马俑等艺术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司马迁与《史记》
王充和《论衡》
汉赋和汉乐府
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楚汉之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祖冲之与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草书、楷书和行书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
东晋的兴亡
淝水之战
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
开皇之治
隋朝大运河
隋朝的灭亡
唐朝的建立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三省六部制
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
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盛唐的社会气象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光耀千古的唐诗
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隋唐时期的乐舞
宋元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五代十国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政治
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金灭辽及北宋
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南宋和金的对峙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宋代的社会生活
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士农工商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元朝的建立、统一与疆域
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宋词和元曲
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蒙古灭西夏与金
金的建立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明朝的建立
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郑和下西洋
外国贡使朝贡制度
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戚继光抗倭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平定三藩叛乱
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清朝的统治及疆域图
明清经济的发展
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闭关锁国政策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明清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四库全书
明清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史综合题
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中国近代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维新派和洋务派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新旧民主主义的根本区别
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黄埔军校的建立
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蒋介石、汪精卫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八一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革命志士的奋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汪伪政权对民族抗战的破坏
南京大屠杀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
淞沪、武汉、长沙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的爆发
孟良崮战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北平和平谈判
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解放战争的胜利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文化
张謇兴办实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冯如和飞机制造
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
魏源和严复的思想主张
新式教育的开端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中国近代史综合题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文化大革命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的调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的背景
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梦与“一带一路”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国防外交和科技文化
我国民族分布状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
祖国统一大业
海军 空军 导弹部队的建立
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863计划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现代史综合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世界古代史
上古人类文明和中古亚欧文明
世界三大人种
氏族社会
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佛教和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
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建立
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日本的大化改新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査理马特改革与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罗马帝国的分裂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罗马民法大全》
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帝国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古代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波斯帝国的形成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十二铜表法》
古代文明的传播方式
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
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马可·波罗东行与《马可·波罗游记》
四大发明的外传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古老神秘的文字
世界三大宗教
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及哲学家
古代的文学与戏剧
古代著名雕塑与建筑
世界古代史综合题
世界近代史
欧美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文艺复兴运动
新航路的开辟
资产阶级的萌芽
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宣言》
美国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
《人权宣言》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
《拿破仑法典》
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趋势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以及殖民地人民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三角贸易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古印度的由盛转衰
英国的殖民扩张
印度民族大起义
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统治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南美的解放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巩固
英国宪章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共产党宣言》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美国南北战争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彼得一世改革
垄断资本主义 近代文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近代科学家
近代文学
近代艺术
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世界近代史综合题
世界现代史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新经济政策
1922年苏联的建立与发展
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颁布新宪法
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区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
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西方福利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绥靖政策和慕尼黑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斯大林格勒战役
太平洋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二战的重要战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
诺曼底登陆
联合国的成立
战后的美国经济
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
欧盟的成立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
战后美国 西欧 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世界四大经济合作组织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和亚非拉的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及启示
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东欧剧变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非洲独立运动
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动荡的中东地区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美苏实力的比较
北约和华约
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战后的局部热战
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世界格局多极化
科索沃战争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
WTO的建立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物工程的概念、核心与重大突破
航天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技术成就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现代文学和美术
现代音乐和电影
现代社会生活
世界现代史综合题
历史文化常识
历史开放性问题
材料解析题
阐述见解题
历史小论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者的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
材料二:9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根据材料一所提的改革运动指的是哪次运动。这次运动的两个口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提到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发生在哪一年,开始于哪个城市?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是什么?
(3)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材料二:人们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献?是由哪个机构通过的?目的是什么?
(2)通过该文件英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你知道今天还有哪些国家实行这一政治制度?(至少写出两个)
(3)这一政治制度确立后,使英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材料二出自法国的什么文献?该文件的哪一内容能够集中体现法国大革命的局限性?(2分
(5)材料一、材料二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美国的崛起是世界上的一个传奇,虽只有230多年的历史,却独创性地走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其中有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探究一 众多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美国发展

(1)图1人物是美国“开国元勋”,他是谁?看图2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什么战争的胜利?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解放宣言》的签署预示着备受煎熬的漫漫长夜结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黎明到来了。”
——摘自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2)上述材料中的“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是谁?他为美国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探究二 二战中和战后的美国
1942年,苏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gòu)和。”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
(1)上述材料出自二战中的什么文件?
(2)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通过哪次战役实现的?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3)上述材料中所说“战争刚刚开始”指的是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什么行动?
感悟 美国的发展之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良好的国家氛围为各民族生活提供环境,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 各民族团结一致,互助互爱,有利于国家发展,国家统一。
【材料一】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尼泊尔强震发生后,毗邻尼泊尔的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受灾严重,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灾情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抢险,灾区藏族同胞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新浪新闻
【材料二】2015年5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就此提出5点主张。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第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
——新华网
(1)材料一中“西藏自治区”体现了我国哪一基本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为促进西藏等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提出实施什么战略?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归纳“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什么?
(4)读完上述材料,你认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有何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主题为“我与历史名人”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1)以下是黎明同学收集的三幅图片,请你完成下面所缺内容。




A.《汴河怀古》
B.《大唐西域记》
C.某塑像

 
图A:是反映____(朝代)修建的运河,        (人物)为连接南北交通,巩固统治而开凿的。
图B:是根据唐朝高僧_______口述而整理,是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历史的参考书。
图C:是          的塑像,他是          (朝代)著名抗金将领。
(2)朝阳同学整理了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①材料一反映唐太宗重视人才,为选拔官员其完善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从而进入全盛时期。
②材料二的“他”是谁?“全盛时期”又指什么?
(3)徵午同学搜集《合肥晚报》上的一份报道,如下:


2012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微博上疯转。

请你谈谈对恶搞杰出历史人物的看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王明明同学在学习世界历史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你能帮他解答吗?
(1)20世纪初,通过一场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这场革命和制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干涉,内有地主的武装叛乱下,苏维埃宣布: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第三,取消商品贸易……这一政策指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
(3)新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等等。新政策又指什么政策?
(4)后来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模式僵化了,这一僵化的模式指什么?( 2分 )
(5)这些做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今年将是我国改革开放36周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18个农民摁手印群雕              图二:大包干纪念馆
              
图三: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图四:上海浦东开发
(1)党的哪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这次会议上,中共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思想?
                                                                       
(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图二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
                                                                         
(3)除了图三中提到的“深圳特区”外,还有哪些地区被设为经济特区,请你列举出其中的两个?
                                                                         
(4)我国现在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请你谈谈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中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2)“老人”是指哪位领导人?“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指哪些地方?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中的“春天 ”是指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图片、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1)下图三个情景分别反映了在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内容。

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深远影响:         
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七七事变;深远影响:         
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深远影响:         
(2)下列内容反映了哪一时期的成就?得益于1978年于北京召开的哪次会议?

 
内  容
教 育
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文学艺术
电视逐步走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方式
人们乘飞机、开私人汽车出门旅游;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三巨头分别是哪三个国家的首脑?他们是怎样操纵世界的?
(2)图二反映的是哪次会议的情景?这次会议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3)图二反映的会议对三巨头操纵下形成的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之间最主要的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950年)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
材料四 “(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选自《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当“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时,中国人民反击美国侵略行为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怎样的态度?  (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材料三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  (2分)
(4)材料四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个时代开始了”是指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
(5)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如何实现强国梦、统一梦、和平梦等,中国人在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请在图中的框内“”填上经济特区的名字。(1                      分)
材料二  2012年海峡两岸贸易额16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2012年大陆赴台旅游达197万人次,创历史新纪录。两岸人员来往79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6月,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2012年6月26日,以“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为主题的2012年海峡两岸大学生科技与文化交流营在北京科技大学开营。
(2)材料二说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2分)
材料三

(3) 材料三与在上海召开的哪次会议有关? 它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2分)
(4) 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为了实现中国梦,你想做点什么?  (1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2014年,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合作”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根据该小组收集的资料和研究的相关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合作即团结。下图是1942年前苏联的一张名为“绞死希特勒”的宣传海报。

问题:事实上当时远不止以上三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当时反法西斯国家组建了哪一国际组织?该组织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合作即和平。1972年,周恩来在机场迎接某位外国元首时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后,两国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合作即发展。下表为西欧六国国民生产总值统计表(单位:百万,欧元)(注:六国为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六国),数据采编自(英)安格斯 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1952年
1967年
1983年
1991年
1999
1215855
2433880
3213870
4672299
5403597

 
问题:该统计表反映了六国经济呈怎样的发展趋势?1999年,为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六国为核心的欧盟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措施?
(4)合作即胜利。八年抗战,艰苦卓绝: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国共两党更是精诚合作,共御顽敌,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问题:抗战期间,我国军民采取了怎样的抗战路线?促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5)合作是当前国际关系的必然趋势,请你探究决定这一趋势的经济和科技因素分别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将统一后的广阔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有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新皇帝还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这位“新皇帝”是哪位历史人物?材料一中的举措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立法权赋予国会……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大法官……”
——1787年美国宪法
(2)材料二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哪一学说?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教育篇】
材料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2)为改变材料二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初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