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请购买洋枪洋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
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   《中国近代史》
(1)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除了曾国藩、奕还有哪些?
(3)曾国藩、奕所代表的派别主要从事了哪些活动?并各举一例。
(4)曾国藩、奕从事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怎样评价曾国藩、奕所从事的这些主要活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什么运动?提出了哪些口号?
(2)“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1)材料一中导致清政府“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材料中“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朝有人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2)材料二中观点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在这种观点下,中国的有志之士发起了什么运动?(2分)
材料三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3)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2分)
(4)“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黑暗依旧”?(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个事件。(6分)
材料二 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业定矣。”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遂起。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可在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3)据材料三,说明从辛亥革命到北伐,孙中山的救国思想有怎样的发展。(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有着辉煌文明的中国,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岁月。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材料一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近代以来170多年”应追溯到哪个事件?该事件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2)请分别列举出材料中所说“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 在座的朋友们……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主张是对的……十年内战时期他是对的,当时也有一些同志搞错了,没有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抗战时期,全党承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抗战成功了。到这次解放战争,更加证明其正确。           ──《学习毛泽东》
(3)材料中的“毛泽东的主张是对的”在哪次会议上首次得到了肯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请说出邓小平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强国富民的道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蓝色海洋——国家角逐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1)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不断地侵略中国。请你写出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及其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这场运动在中国有何地位?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3)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一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史上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
(5)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面对严峻的海洋主权形势,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应对?(至少写出两点,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船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目前通过详实的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其身份为致远舰。参加这次调查活动的考古人员说,初步认定是致远舰最直接的证据是三只瓷盘。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崔勇说,在左舷前部未过火处,堆积着散乱的木材,调查队在此处布了两个小探方发掘时,发现了带“致远”篆书的瓷盘碎片。
——2015年10月9日京华时报
知识整理
(1)下图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致远舰隶属于当时清朝的北洋水师,同时期还有两支近代海军,请写出它们的名字?

(2)北洋水师的最终命运如何?理解知识
(3)近代中国的国防力量在洋务运动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为什么仍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思考感悟
(4)结合历史笔谈,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根源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使中国开始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不平等条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什么事件?揭开了“变法维新”序幕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今年(2014年)是该事件发生多少周年?
(4)材料二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领导集体强调的“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宏大的,同时又是现实的。“中国梦”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成为外国人士谈论中国发展前景及其对世界影响的一个热词。
探究一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1)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哪条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
(2)明朝前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联系的航海史壮举是哪一历史事件?
(3)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请问这三条路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一一一《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一一一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史料解读】
(1)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思考】
(2)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并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做简要评价。(至少答出2点)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不同?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
(4)胡适等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的主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广。”为此李鸿章等人走了一条“自救之路”。
康有为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于是掀起了“维新之路”。
孙中山曾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为此他领导人们走了一条“共和之路”。
回答问题:
(1)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是民族振兴的前提。l 9世纪70年代,抵御沙俄侵略、打击分裂势力、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是谁?  (2分)
(2)上面引言中提到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何相同结果?
(3)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经过28年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里提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悟到了什么?
(4)今天,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作为青少年的你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后期,在世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俄、美三国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纪录片《复兴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奴境况悲惨,暴动频繁。
材料三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862年
林肯颁布了《     A  
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
1879年
     B  研制成功碳丝灯泡
1890年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的产品
1894年
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1)材料一种的"上谕"开启了哪一运动?运动中出现的"新气象"主要有哪些(任举两例)?该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为改变材料二中的状况,俄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3)请将材料三中的A、B两个空白处填充弯针。结合年表内容分析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5 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两岸儿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于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城镇密度最高的
区域。图为长江流域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中游的武汉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早在晚清时期,清政府在此创办了汉阳铁厂等新式军用、民用工业。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政府创办新式工业的目的。(2 分)
材料三:长江下游的浙江省,1958 年领到中央分配的40 万吨钢、铁生产任务。为了完成任务,浙江把炼钢这一专业技术工作变成了全民运动,成百上千个小高炉遍地开花。但到年底,全省仅完成钢、铁23.4 万多吨,其中还有许多是矿渣。
——摘自浙江省档案馆资料
(2)材料三中“全民运动”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并说说这场运动对发展工业的启示。(3 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探索。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有何标志性的作用?图二所反映历史事件的结果又给当时中国仁人志士什么样的启示?
(3)材料二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中为此举起了哪两面大旗?图四所示刊物又反映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什么新思想?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世界各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进程中,不管是挽救危机的局部调整,还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变革,改革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之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一群改革者在维护传统的名目下,小心翼翼地迈出了"自强"的步伐。这场为"自强"而开展的运动称为什么?列举该运动中为实现"自强"而创办的任一军事工业。
(2)1895年,北京13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请写出变法维新的一位代表人物。这场变法维新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到19世纪上半期,俄国依然有90%的人口是农奴,他们饱受虐待,被随意买卖。1826-1861年间,不堪忍受的农奴发动了一千多次起义。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沙皇被迫进行了1861年改革,改革对农奴身份做出了怎样的规定?
(4)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包括政府大部分要员在内的使节团,对欧美12国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广泛考察。这次考察推动明治政府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