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轮船只是在沿江沿海的口岸城市才出现 |
B.铁路的数量还很稀少 |
C.电影和报纸已很普及,在城市和农村都能看到 |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
下列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40年代以后照相技术传入我国 |
B.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
C.革除了官场中的“大人”“老爷”称呼;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
D.穿西装的人遍及城乡各地 |
下列现象与近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割占台湾的消息,悲愤万分 |
B.刘某乘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
C.戊戌变法期间,王某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
D.李某在1895年路过威海卫时看到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
在一部反映清末中国知识分子曲折人生的历史小说中,主人公生于184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到江南制造总局工作 |
B.为《申报》撰稿 |
C.到京师大学堂任教 |
D.加入同盟会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12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 |
D.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3D电影 |
下图照片反映了中国社会出现剪辫子的现象,它最早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中华民国成立前 |
D.中华民国成立后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
在近代,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 B.拍有线电报 |
C.发无线电报 | D.打长途电话 |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 B.改革开放前 | C.20世纪末 | D.21世纪初 |
“街上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广告。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文中的情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A.洋务运动之后 | B.戊戌变法之后 |
C.辛亥革命之后 | D.新文化运动之后 |
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近代中国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A.《中外纪闻》 | B.《国闻报》 | C.《民报》 | D.《申报》 |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A.新式学堂注意培养人才 | 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
C.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D.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