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导,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 B.社会风俗有新变化 |
C.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 D.西式婚礼不受欢迎 |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
A.《申报》 | B.《万国公报》 |
C.《新华日报》 | D.《国闻报》 |
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周某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 |
B.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C.吴某乘坐火车,沿京张铁路迸京,参加科举考试 |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
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科举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侯德榜研制成功纯碱 ④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你知道这种称呼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 B.洋务运动后 |
C.新中国成立后 | D.中华民国时期 |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问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C.辛亥革命后 |
D.戊戌变法期间 |
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中有一个宣传队到关东村镇宣传,并当场为青年剪辫子的情节。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应是( )
A.辛亥革命爆发 | B.五四运动发生 |
C.新文化运动兴起 | D.九一八事变发生 |
下列属于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 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
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近代的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有
①周末去电影院看电影
②与同学到照相馆合影
③将文章投到报社发表
④男子留短发
⑤妇女可以不再缠足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轮船只是在沿江沿海的口岸城市才出现 |
B.铁路的数量还很稀少 |
C.电影和报纸已很普及,在城市和农村都能看到 |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
下列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40年代以后照相技术传入我国 |
B.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
C.革除了官场中的“大人”“老爷”称呼;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
D.穿西装的人遍及城乡各地 |
下列现象与近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割占台湾的消息,悲愤万分 |
B.刘某乘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
C.戊戌变法期间,王某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
D.李某在1895年路过威海卫时看到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
在一部反映清末中国知识分子曲折人生的历史小说中,主人公生于184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到江南制造总局工作 |
B.为《申报》撰稿 |
C.到京师大学堂任教 |
D.加入同盟会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12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 |
D.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3D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