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
C.废除科举制度 |
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写封书信 | B.拍电报 | C.上网 | D.打长途电话 |
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某一发达国家城市的市民,可能经历的情况有( )
①乘火车外出旅游;
②到达目的地后,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
③晚上住进宾馆后,在电灯下看书;
④闲来无事时,上网聊天。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止科举考试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京张铁路通车 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轮船、火车出行 | 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 |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 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 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
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 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
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下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图标,该机构创立的时间、地点是( )
A.1897年上海 | B.1900年北京 |
C.1901年南京 | D.1937年重庆 |
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 B.商务印书馆 |
C.同文出版社 | D.外文出版社 |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电报 | B.写封书信 | C.上网 | D.打长途电话 |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图1、图2所示辫子的留与去反映社会的变迁。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 B. | 戊戌变法 |
C. | 辛亥革命 | D. | 1861年改革 |
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A.留辫 | B.称“先生” |
C.缠足 | D.翎顶补服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09年,赵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
B.1910年,钱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
C.1911年,孙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D.1912年,李某打电报邀请朋友参加自己的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