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
发式 |
服饰 |
称谓 |
礼节 |
脚形 |
辛亥革命前 |
剃发留辫 |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
大人 老爷 |
跪拜 作揖 |
缠足 |
辛亥革命后 |
强令剪辫 |
中山装 旗袍 |
先生 某君 |
鞠躬 握手 |
天足 |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
B. |
习俗风尚的变革 |
C. |
交通工具的更新 |
D. |
通讯设施的完善 |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剪辫令颁布在 ( )
A.洋务运动期间 | B.甲午中午战争期间 |
C.戊戌变法期间 | D.辛亥革命后 |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其目的是( )
A.讲究卫生 | B.革除旧俗 |
C.提高国民素质 | D.追求平等 |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这种称呼在中国普及是在
A.清朝前期 | B.清朝后期 |
C.新中国成立后 | D.中华民国建立后 |
一份文献记载着“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五四运动后 | B.辛亥革命后 | C.新中国成立后 | D.洋务运动后 |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在20世纪上半期的报刊中经常出现。其中属于1905年的是
A.废除科举制 兴中会成立 《定军山》拍摄完成 |
B.创办商务印书馆 张謇实业救国 创办《新青年》杂志 |
C.兴中会成立 废除科举制 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
D.创办京师大学堂 出现有声电影 《定军山》拍摄完成 |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
B.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C.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
D.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
1915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与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代特点的是( )。
①“先生,您家小姐生病了” ②“先生,太太嘱咐您勤洗头,否则扎辫子太乱”
③“大人,您何时回来”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 |
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
A.《申报》 | B.《新青年》杂志 | C.商务印书馆 | D.京师大学堂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 B.淞沪铁路 |
C.滇越铁路 | D.京汉铁路 |
下列不属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是( )
A.照相术在19世纪晚期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
B.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
C.1912年3月,中国男子留起了辫子 |
D.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