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率领60余艘船只,载两万多人和大量物资,浩浩荡荡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1)郑和出使西洋一共去了几次?目的是什么?
(2)郑和出使西洋的出发点在哪里?最远到达哪些地区?
(3)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意义。
体验历史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从我国何处出发?最远到哪里?沿途经过了哪两个大洋?
(2)2014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第几周年?
(3)请说一说,你们的船队在往返时装载的货物有何变化?
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一、图二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请分别为两图写出简短的解说词。
⑵雅克萨之战的作战双方是哪两国军队?结果如何?
⑶通过上述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英国想当世界霸主,做的是海洋文章。……在其海洋称霸的3个世纪中,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面积比它本土大150倍。这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由此也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导了英国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崛起了,英国骄傲地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张炜《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摘自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的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促使英国的重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与近代英国海上活动的性质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举出材料中岳家军的一项主要事迹?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上述引文的作者是谁?
材料三:右图人物曾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该人物是谁?写出他的一项事迹。
(4)该人物的事迹与前两个人物的事迹主要区别在哪里?
2011年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一道独特而醒目的海洋文化景观,激起国人对相关历史的追溯。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明朝将领戚继光说: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 郑成功写给荷军驻台湾总督的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 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上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了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的热度不断升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中外关系史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清朝时期,材料一图2中粱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与哪一对外政策有关?(2分)
(2)材料二中戚继光为实现“海波平”的愿望,带领沿海军民进行了怎样的军事斗争?材料三中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哪一年?材料二和三表明明清时期我国面临着怎样相似的问题?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在哪一次运动中实现了海上力量的短暂“复兴”?这一复兴运动的破产与后来发生的哪一次战争有关?
(4) 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原因。(2分)
南京有着超过2500年的建城历史,随处可见时代的年轮……让我们踏上一段穿越时光的旅行,去寻访那古老的辉煌,下一站,南京!走起!
⑴夫子庙是纪念儒家创始人__的地方。自__朝创立科举制以来,儒家学说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
⑵梅花山,孙权墓。__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为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⑶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像。__建立明朝,他在中央废除__,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
⑷南京__宝船厂遗址公园。明朝时期,这种船只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
⑸古代南京的辉煌,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黯然落幕,根源之一是清朝实行__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抚今追昔,漫步南京城头,你有什么感受? |
近代以来强大起来的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近段时间,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参拜靖国神社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极大关注。依据所学日本历史,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诗中的“危”指什么事件?
材料二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2)材料二是哪一条约的部分内容?这一条约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3)图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是什么?图二是日军哪一暴行的见证?图三迫使日本向中国代表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2013年12月26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安倍的行为正把日本带入十分危险的方向,这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和强烈担忧。
(4)如果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就安倍参拜发表看法。
历史诊所(每题2分,共8分)
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对话,他们犯了知识性的错误,请你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并在诊所里给他们一一治疗,好吗?
(1)小雪:明朝加强了宰相的权力,明成祖时还设锦衣卫监视臣民。
(2)小飞:1433年,郑和开始出使西洋,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3)小林: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等。对东南亚来说,郑和问题已从中国明朝的历史范畴演化成为具有本区域历史内涵的文化现象
材料三: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上这样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觐见王上。王上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共4分)
(2)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何处?根据材料二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3)材料三哥伦布关于地理位置的叙述有一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4)1992年是哥伦布远航500周年。当时,欧洲国家热烈庆祝,为其树碑立传。而美洲国家却大加谴责。为什么美洲国家会持如此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梦回唐朝》讲述一段今世唐朝的浪漫传奇故事,以“宫廷轻喜剧”为主打,也折射了盛唐“繁荣梦境”。隋唐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和谐,对外交往空前,一个一个“大唐梦境“绽出,繁荣强大的唐王朝,以宽容与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走向世界,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然而明初的贡赐贸易“倍偿其价”,缺乏生命力,到1840年前,我国再无此类壮举。
结合材料回答:
(1)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大唐梦境”的表现。强大的唐王朝不仅没有给周边国家和民族地区带来威胁,而是促进了世界发展和自身繁荣,试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何不同?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
(3)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不同结局说明了什么?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
往往某一重大事件能改变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
材料二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凿空”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地图中A处是此线路的出发点,它是当时的哪个城市?
(2)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向当时的世界昭示了什么?观察材料二地图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可到达什么地方?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捍卫国家主权】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00多年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9月,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购岛”闹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作为中学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请举一例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史实。
(2)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在我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的年轻将领是谁?
(3)日本发动和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至少写出两场战争2分)
(4)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
(5)“2000年友好,50年对立”的中日关系,证明了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两国政府,应该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应怎么做?
看图说话。
图一:
⑴图中箭头所指的路线是古代哪条交通要道?汉代哪一位人物为此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杰出贡献?
⑵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交通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图二:
⑶图二是明代某船队远洋航行的路线图,带领船队远洋航行的航海家是谁?
⑷该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图三:
⑸图三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发现美洲大陆的是谁?
⑹上述三图所示内容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
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
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相同
的作用?
(3)导致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
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