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我国一再严正警告,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日本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中日关系的错误行径,激起中国全国上下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愤慨,全国各地爱国民众相继出现了抗日示威游行和其他形式的爱国行动,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打砸日本车等过激行为.
(1)对此有些网民提出:“爱国也要有序.”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网民观点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对于同胞的打砸日系车行为应予以理解宽容,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下列各题都包含一定的价值判断,请你做出判断,将“正确”或”错误”写在指定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七年级学生小阳,因父母不给他买和同学一样的名牌自行车,同父母争吵,随后不再理睬父母。
判断:
理由:
(2)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判断:
理由:
(3)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
判断:
理由:
(4)小学时小红一直是小玲最亲密的朋友,但现进入初中后,她们在不同班级,只有放学后才匆匆相见。喜欢打排球的小红有了一些新朋友。小玲虽然也想学打排球,但对加入小红的朋友圈并不感兴趣,她希望能像以前那样,只和小红在一起。
判断:
理由: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里,做过一个孤独对人影响的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中的志愿应试者单独住进一间与他人隔绝,悄然无声的封闭小屋里。里面放有各种食物,尽可以自由吃、喝、睡,但不能与任何人交往,也不能看任何书籍。应试者只要在实验室住上4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这些应试者刚开始时轻松自在,可是两天后所有的应试者开始拼命地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回“人世”时,个个神情痴呆,表情麻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并且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完全恢复。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今年3月,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团伙抢劫案,案犯是15个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年轻人,最小的只有12岁,他们通过网络认识之后,为弄钱吃喝玩乐,结伙抢劫。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坚持内圈交往,反对外圈交往
②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复杂,我们在外圈交往中应该谨慎,避免盲从
③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④互联网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应该通过互联网交往
⑤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③④⑤ |
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告诉我们
A.多交朋友,就能进步 |
B.多交朋友,就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 |
C.谨慎择友,只和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交朋友 |
D.多交益友,能够不断完善自我 |
郭明义是鞍钢的铁矿公路管理员,他连续20年50多次无偿献血或捐献血小板,累计达2万毫升;连续17年帮困助学,累计捐款12万元,他说“帮助他人是我最大快乐。”对他的正确评价是 ( )
①为了出名吆喝
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④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⑤有丰富多样的情绪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④ |
在2012年12月6日的长春街头,一位60岁的老人站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双手握住一根挑杆高高举起,把一捆松垮的线缆撑到3米多高,为来往的车辆方便,5个小时的义务服务感动了无数众人。这位老人之所以感动了无数众人是因为他做到了( )
①与人为善②将心比心③宽容他人④关爱社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出来。(可选择某一内容或某一方面进行阐述)。
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父母抚育未成年子女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他们理应承担家庭责任,理应不得回报。 ( )
孝敬父母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的处理上。 ( )
化解亲子冲突,需要让父母理解自己,同样自己也需要理解父母。( )
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可任其自然发展。 ( )
真正的友谊是不讲互惠的,而应该是无私奉献。 ( )
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的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 )
设身处地地为老师着想是化解师生矛盾的好办法。 ( )
师生平等决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不对老师讲礼仪。 ( )
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
面对多元的世界文化,我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所有的外来文化来发展中国文化。( )
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 )
A.惊慌失措 | B.丧失警惕 |
C.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 | D.保持警惕性,沉着应付 |
当你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因某件事产生分歧时,你应该( )
(1)从此绝交
(2)求大同存小异
(3)服从朋友,放弃自己
(4)加强与朋友的沟通,继续交往
A.(1)(2) | B.(1)(3) | C.(2)(4) | D.(3)(4) |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 )
A.相互选择的结果 | B.积极交往的结果 |
C.相互接近的结果 | D.相互认识的结果 |
材料一:班主任周老师知道学生兰兰家中非常困难,就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学校同学为兰兰捐款,还请来了电视台。可兰兰却非常反感。
材料二:同学玥玥段考考得很差,一直情绪不佳,为安慰她,青青在校园之声广播中为玥玥点了一首歌。谁知玥玥不仅不领情,还很生气。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上面的材料给你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