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阅读《大自然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钱学森》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我们教室里有一盆冬青草,它茎长,叶绿。说它茎长,一点也不过分,要是你把它放在一张课桌上,它那长长的茎都要碰到地面了;说它叶绿,也一点也不过分,它那又细又短的叶子,绿得像春天的麦苗。它那又细又软的茎往下垂着,要是你把它竖起来,远远看去跟你差不多。它的叶子很密,尖尖的像松针似的。
冬青草每天都伴着我们学习、唱歌、画画……一阵风吹过,冬青草随风摆动,像是随着我们的歌声翩翩起舞。我非常喜欢这盆冬青草,因为树叶落了、花草枯了的冬天,它还是绿的那样可爱。
用“—”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拟人句,用“~”画出来。
注意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用法,再照样子写几个词语。
翩翩起舞 ( )( ) ( )
阅读短文。
有趣的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
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枝 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但能用硬刺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搬东西呢!
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èi bēi)着瓜溜走了。
选择正确的字词、读音,用“√”画出来。
参考答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形近字及多音字在读音及含义上的区分能力。在具体的词语中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 ”画出描写刺猬外形特点的语句并抄写。
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出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刺猬的硬刺有什么作用?试着写下来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闻鸡起舞
晋朝的时候,一个叫祖逖的青年,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为祖国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于是,他提醒刘琨,两个人起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执长剑,刘琨手挥大刀,认真的挥舞起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晋朝青年( )的故事。
“闻鸡起舞”的意思是 。我还能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至少2个) 、 。
用“—”画出祖逖刻苦练功的句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日月潭(tán)简直是人间仙境。那儿( )环境宁静,( )景色宜人。( )在早晨、黄昏、晴天或雨天,她( )非常迷人。黎明时,湖面的轻烟还没有散去,隐隐约约地还看得到天边的晨星和远山的几点灯光。这时候,清风吹来,顿时使人清醒了许多。日落的时候,潭水荡漾着美丽的霞光,像害羞(xiū)的小姑娘的脸,多么好看。在艳阳高照的当儿,整个日月潭的美景,都清晰(xī)地展现在眼前,使人突然胸襟(jīn)开朗起来。蒙蒙细雨的时候,她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shā),周围的景物都那么朦胧(ménɡ lónɡ),充满了神秘(mì)感。
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_________ ”画出中心句。
从提供的关联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文中括号里。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无论……都……
虽然……但是……
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近义词。
清楚——( ) 立刻——( ) 安静——( )
短文从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的不同时间,写出了日月潭不同的美丽面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告别南极,不带滴水片石
“南极属于全人类,不准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这已成为所有到南极的人们的共识。在考察期间,船主在我们每次登陆之前都反复讲:“不要拾石头!”“不要挑逗企鹅!”“不要踩坏苔藓!”( )是因为拍摄工作( )不允许!否则,将不允许您再上船。”
企鹅、海豹、海狮都是南极的主人。前来考察的科学家或旅客在道路上走都是悄悄的。记者无限感慨:( )在南极,动物( )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如果有人问我:“南极怎么样?”我的回答是:“南极仍然是一个童话世界!”
保持南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次,几个记者在冰海中穿行寻找蓝鲸,因为下小雨都用塑料袋套住摄像机。有一位不小心把塑料袋掉进海里了。为我们驾驶小艇的卡地亚小姐不顾风浪,执意去追赶那只漂得很远的塑料袋,直到捞上来为止。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解释下面的词语
共识——
执意——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告别南极,不带滴水片石。”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片段,然后完成后面习题。
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足,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龙雀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又是马的底座,从而使凌空的天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简要说明天马最令人惊叹的设计构思是什么,要求在10字以内。
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天马“最令人惊叹的”设计构思?
龙雀在天马这件器物中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阅读理解。
荷兰的郁金香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走遍荷兰,你会发现郁金香到处开放。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向上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白花,镶有浅红花边的,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荷兰人迷郁金香快痴了。有个老板竟然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棵罕见的郁金香。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就像一座童话里的皇宫,门前墙上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枝郁金香。”所以荷兰人把郁金香定为自己的国花。
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他们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郁金香那可怜的模样了,她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个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1)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3)白花,镶有浅红花边的,被誉为“中国女生”,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
妈妈的手是粗糙的手,皮肤上可以看到几根明显的青筋。你乍一看,一定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可这双手却使我羡慕。
这双手没歇过,不停地为全家人服务:买菜、煮饭、洗洗浆浆、缝缝补补、拖洗地板、整理房间,家里所有的活全它包了。妈妈的手不仅勤劳,还很灵巧。一块布,经它裁剪就成了式样新颖的裙子,一套旧衣服,经它拼凑就能改成我喜欢的新衣,一团团线团,经它编织,就成为漂亮的毛衣。秋天的一天,妈妈正为我织一件新衣,我在一旁仔细地瞧,那双手一针过来一针过去,那样的欢快,每个动作都是那么娴熟、准确,我简直看呆了!
妈妈的手不仅勤劳、灵巧,还很力大,为我们全家撑起一片天空。她常常为我们打年糕、碾米、磨面,做许多好吃的家乡糕点。每当尝到妈妈做的糕点,我心里都甜滋滋的。
妈妈的手既平凡又不一般。我喜欢妈妈的那双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娴熟( );勤劳( );灵巧( );稀奇( )
(2)用“ ”在文中划出一个过渡句。
(3)当你看到妈妈粗糙的手,你会对妈妈说什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称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是怎样造就的呢?
王羲之出身于晋代的名门贵族家庭里,自幼喜爱书法,对功名看得很淡薄。他曾经临摹过好些书法家的字帖,并对他们的书法特点进行仔细研究。他还专门学习过汉朝书法家张芝的草书,很有心得体会。
王羲之不但善于学习历代书法的长处,而且经过刻苦研究,还独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他苦心琢磨字体的间隔、结构、笔画和气势,一有空就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天长日久,把衣服都划破了。后来,他到永嘉去做官,总在池边苦心练字。每次练字后,就在池里洗砚刷笔,把一池水全染成了黑色,人们称之为“墨池”。就这样,他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从过渡句中,可以看出王羲之书法艺术获得成功的两点原因是:
; 。
(2)从王羲之成功的事例中,你想起了“ ”这句名言。
(3)文中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最后一句的关系是:( )
A.总起分述 | B.先概括后具体 | C.首尾照应 | D.因果关系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 它们都是风, 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 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梁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 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⑴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⑵有“Δ”划分段落,写出段意。
⑶抄写两个拟人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白杨树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个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
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徒,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
⑴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白杨树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篇短文与课文《白杨》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日月峰的传说
在高高的长白山上 有一座石峰 叫日月峰 它像一个作揖拱手的姑娘正面朝着东祷告 可是她只有鼻子 嘴 耳朵 却没有眼睛 你一定会 问她在祷告什么呢 她的眼睛哪里去了
原来大地上一片qī hēi ( ),没有太阳、月亮、星星,没有花草树木,冰冷的世界死气沉沉。
天帝的小女儿屡次对天帝说:“大地太黑暗了,应该让它亮堂起来!”可是天帝漠不关心,天帝的小女儿气极了,yì rán ( )离开天庭,来到长白山上。她费尽了nǎo jīn ( ),一直没有想出办法来。
忽然,她发现自己的眼睛十分明亮。脖子挂着的那串玉珠也像金星一般。她一狠心把左眼挖了出来,抛向天空,天上立刻出现了一轮太阳。可是太阳慢慢偏西了,大地又黑了。她又把另一只眼睛挖出来抛向天空,天空中立刻又有了月亮,最后小仙女把那串珍珠也抛上了天空,变成了星星。大地上亮堂多了,可是小仙女失去了眼睛,一动也不动了。那串珍珠是她ténɡ yún jià wù ( )的宝物,她无法飞回天堂。最后,她变成了一座石峰,面对着东方,整天祷告着,yínɡ jiē ( )太阳和月亮轮番出来照亮大地。
天帝的小女儿为了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眼和整个生命。
⑴看拼音,将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⑵给短文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⑶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屡——;尽——;抛——;毫——
⑷注意“花草树木”一词的构词特点,照样子写出三个与它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⑸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并说明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⑹用“ ”画出短文中能提示中心的句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的朋友
鸟对人类有好处,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益鸟。鸟的羽毛颜色艳丽,体态活泼多姿,在树林间飞舞,在高空中鸣叫,使我们周围的环境优美多彩,生机勃勃。绝大多数种类的鸟是消灭害虫、害鼠的能手,是树木的“医生”,农民的“助手”。在科学研究中,鸟还有很多用处,如人们根据鸟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飞机,鸟还可以为研究空气污染等提供资料。
⑴选择正确的说法。
A.文中的“能手”意思是“好手”;“助手”的意思是“帮手”。( )
B.鸟是树木的“医生”,意思是鸟能消灭树木上的害虫,给树木治病。( )
C.鸟对人类有好处,因此只有鸟是人类的朋友。( )
⑵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2分 )
⑶在科学研究中,鸟的用处:一是 ,二是 。
⑷你还知道鸟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吗?请写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