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①大批北方农民南迁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③少数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 ②民族间不断融合
③诸侯政权并立趋向统一 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有“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功效,哺育西蜀大地,创造“天、地、人、水”和谐共荣的典范水利灌溉工程是
A.芍陂 | B.六辅渠 | C.都江堰 | D.大运 |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她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关于中华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该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所以渔猎活动是我们祖先主要的生活方式 |
B.古代,在黄河流域形成的文明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
C.黄河流域适宜于小国寡民的生存与发展 |
D.蚌埠双墩遗址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三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两点即可8分)
(2)材料二中的 “本”指什么?“末”指什么?(8分)
(3)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私有土地的出现 | 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
C.小农经济的产生 | D.租佃关系的形成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 B.自然经济 |
C.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 |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下列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②④⑤ |
C.①③②⑤④ | D.①②③⑤④ |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君主土地私有制 |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君主土地私有制 | C.均田制 |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不抑甚至纵容土地兼并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