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周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儿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关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梁维新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支持(     )

A.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
C.买办阶级、地主阶级
D.知识分子、外国朋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   )

A.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
B.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
C.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D.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
材料二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材料三 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四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 :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7年)
材料五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六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本,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他的理由。(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女学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2)据材料五并概括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

A.脱离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B.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C.改革方法:采取革命方法,不符合国情
D.幻想依赖:对列强抱有幻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 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B.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D.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而野蛮不能也……故有国斯有法,无法斯无国。故言治国而欲废法者,非直迂于事理,亦势之必不可得致者也。
——梁启超
材料二  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今日办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有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梁启超的思想相比,其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此旨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鸦片战争—中法战争—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意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