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变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维新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
材料二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材料二相比,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材料四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木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4)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

A.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 D.民主共和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意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