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来

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充分,结论正确 B.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C.依据充分,结论错误 D.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家中悬挂一副字画,如下图,是前人临摹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的一段卜辞,内容是:“丁丑卜,戆贞:今者王登人五千征土方,受之佑”。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判断

A商代已经使用干支纪年法
B.这幅字画可能是东汉时期的人临摹的
C.卜辞是商代的迷信活动,所以卜辞没有史料价值
D.临摹甲骨文是近代文人的一种艺术创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一:以下是几组描写长城的文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 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邓小平
材料二:辛报讯 “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万里长城,如今可辨认的墙体只剩下不到1/3,还有1/3的部分是由石头堆和土堆组成的城墙遗址,另外1/3还多的部分已经完全消失。”昨天下午,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眺望着远处的八达岭长城沉痛地对本报记者说。                             
——摘自《历史风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修筑“新的长城”。
(2)有人认为长城是“闭关锁国”限制发展的产物,有人认为长城是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你认为呢,简述理由。就长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环境保护提出若干条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鲁迅认为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一改东汉末年的公文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一窃见处士平原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率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 目所一见,辗诵于口,耳所哲闻,不忘于心……如得龙跃天肴,振冀云汉,扬声紫微,垂光红觅,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
——孔融《荐称衡疏》
材料二   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曹操《蠲河北租赋令》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合肥密教》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孔融所撰公文与曹操所撰公文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对公文的改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见下图,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獬豸,早期多为独角羊的形象,秦汉以后,人们一改獬豸早期温顺的形象,将狮、虎及豹的某些特性揉入獬豸的形象之中,与原有的被人们赋予的能辨曲直等特性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赋予獬豸形象的变化表明

A.社会审美思潮发生变化
B.人们渴望司法公正、严厉
C.古代雕塑技艺不断进步
D.中央集权政治达到了顶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考古界对安徽阜阳地区双古堆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后,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铜器上“汝阴候”铭文和“十一年”纪年,对照《史记》、《汉书》,确定双古堆为西汉第二代汝阴候夏侯灶及其妻子的墓。这表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B.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多方面印证
C.历史记载比考古资料更具可信度
D.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的记录一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B.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C.历史是心理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徼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徼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更新:2021-09-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共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
--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更新:2021-09-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真人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6分)
(2)依据材料二,评析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至1914年,英、法、俄、日、美等国研究人员先后以极少量的银两,从甘肃敦煌掠买走了大量的古文献。至今这些流散至海外的文献达3.5万件,约占敦煌所有文献的2/3。
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的敦煌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慷慨陈词,看到的却是老师手里经常捧着的那本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因为这是当时有关社会经济文献的最佳录文集。我们跟着老师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一字一句地释读,可是当我们要真正研究一件文书时,却要去读那波利贞、仁井田隍、藤枝晃、池田温、戴密微、贝利等外国学者的文章。无论如何,新一代年轻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在这种强劲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奋起直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确实在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世界敦煌学的一个中心了。
如上所述,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误读,就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误读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敦煌学界影响深远,并非坏事,它促进了中国敦煌学的迅猛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日两国敦煌学界某些领域的交往,也阻碍了中国学者吸取他人的长处。1988年,在听说藤枝晃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后,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
——2005年《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并说明判断理由。(判断和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历史文化常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