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H4)2SO4、NaNO3、KCl | B.K2SO4、KNO3、KMnO4 |
C.Na2SO4、NaCl、Na2CO3 | D.BaCl2、NaNO3、K2SO4 |
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只需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图中箭头所示的转化的是
选项 |
物质转化关系 |
a |
b |
c |
d |
A |
Cu |
CuO |
CuSO4 |
Cu(OH)2 |
|
B |
Na2CO3 |
CaCO3 |
CaO |
Ca(OH)2 |
|
C |
H2SO4 |
Na2SO4 |
BaSO4 |
Ba(OH)2 |
|
D |
CO2 |
CaCO3 |
H2O |
O2 |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是
A.Na2CO3、NaNO3、Ca(OH)2 | B.FeSO4、Na2SO4、Mg(NO3)2 |
C.NaC1、 Ba(NO3)2、CaCl2 | D.Na2SO4、AgNO3、BaCl2 |
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气球a明显鼓起的是:
|
试管内物质 |
胶头滴管内物质 |
A |
氢氧化钠固体 |
水 |
B |
氧化铁 |
稀盐酸 |
C |
氯化钡溶液 |
稀硫酸 |
D |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钠溶液 |
如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对应图形不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B.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的等浓度稀硫酸反应 |
C.在试管中加热高锰酸钾 |
D.向含有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
某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目的 |
鉴别N2和CO2 |
证明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
鉴别硝酸钾和氯化铵 |
除去CaCl2溶液中的HCl |
方案一 |
用燃着的木条 |
加稀盐酸 |
看外观 |
加过量碳酸钙 |
方案二 |
加紫色石蕊溶液 |
加澄清石灰水 |
加硝酸银溶液 |
加过量氧化钙 |
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只用C、CO、CuO、CaCO3、稀盐酸五种物质,进行单一(一种反应物)或两两反应,可写出产生CO2的化学方程式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相应叙述的是
A.稀释等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10%的H2SO4溶液 |
B.等质量的Al、Zn与足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
C.用等质量、等容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
D.向氯化铜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下列变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2→CO | B.Fe2O3→FeCl2 |
C.Cu→Cu(NO3)2 | D.Na2CO3→NaCl |
下列离子组合能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Cu2+、SO42-、Cl- | B.K+、Na+、NO3-、Cl- |
C.CO32-、H+、Na+、Cl- | D.Ba2+、Cl-、Na+、SO42- |
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 NaOH HCl H2SO4 | B.BaCl2 Na2SO4 Na2CO3 HCl |
C.AgNO3 HCl NaCl HNO3 | D.HCl KNO3 Na2CO3 Na2SO4 |
下列物质的鉴别、除杂的试验中所用试剂或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所用试剂或方法 |
A |
除去KCl固体中的MnO2 |
把固体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B |
除去O2中的CO |
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C |
鉴别CO和CO2 |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或闻气味 |
D |
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
被少量氢氧化钠“污染”的酚酞试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