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图①表示室温下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氧化钙,并恢复至室温 |
B.图②表示把布满锈迹的铁钉投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 |
C.图③表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大量的水 |
D.图④表示将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份 |
下列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变化的是
A.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 |
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 |
C.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 |
D.硫酸钠溶液滴入碳酸钡中 |
只用一种物质一次就能将稀硫酸、水、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液体鉴别出来,可供选用的物
质是:①PH试纸 ②酚酞试液 ③稀盐酸 ④碳酸钠溶液 ⑤石蕊试液,其中能用于鉴
别的是
A.①④⑤ | B.①②⑤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下列各组溶液中,只用Ba(OH)2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Na2SO4、FeCl3、NH4NO3、NaNO3 | B.Na2CO3、NaCl、NH4Cl、CuSO4 |
C.Na2SO4、NaCl、NH4NO3、(NH4)2SO4 | D.Na2CO3、H2SO4、BaCl2、KNO3 |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加入大量水 |
B.向硝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
C.向两份同体积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镁粉 |
D.某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 |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比较铝和铜的金 属活动性 |
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 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
铝丝表面有铜析出 |
铝比铜活泼 |
B |
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溶 液是否变质 |
取少量氢氧化钾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 |
C |
探究物质溶解于 水的热量变化 |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 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 |
溶液温度下降 |
盐类物质溶于水都能使溶液温度下降 |
D |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
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 |
木条火焰熄灭 |
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 |
A.A B. B C. C D. D
下列实验方法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
B.用无色酚酞试液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 |
C.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氯化钙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盐酸 |
D.用过量的硫酸铜溶液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氨气可以用浓硫酸进行干燥 |
B.纯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 |
C.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D.某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一种气体,则该固体一定为碳酸盐 |
下列四个图象表示四种对应的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向pH=10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
B.把相同质量的铝和镁放入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中 |
C.把铁棒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D.一定温度下向10%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
区别下列物质方法可行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别硬水与软水 |
B.用酚酞试液区别氯化钠溶液与盐酸 |
C.用燃着的木条区别一氧化碳与甲烷 |
D.用导电性实验区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存在的是
A.NaOH、HNO3、BaCl2 | B.Na2SO4、MgCl2、KOH |
C.Na2CO3、K2SO4、HCl | D.H2SO4、NaCl、Cu(NO3)2 |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 |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锌粉 |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 |
D.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不断加氯化钡溶液 |
要使下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铜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 ⑤硝酸铵和水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④⑤ |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浓硫酸加入水中 | B.NaOH溶液中滴入稀盐酸 | C.向NaCl不饱和溶液加入NaCl |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粉、镁粉 |
“NaCl + CO2 + NH3 + H2O = NaHCO3↓+ 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说: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较小 |
B.乙同学说: NaHCO3不是纯碱 |
C.丙同学说:析出NaHCO3固体后的溶液中只含氯化铵和氯化钠 |
D.丁同学说:从该反应可以获得氮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