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石蕊变红 |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C.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生成二氧化碳 |
D.硫在氧气中燃烧,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
下图是利用缺铁性氧化物[Fe(1-y)O]进行CO2再资源化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的质量分数:Fe(1-y)O小于Fe3O4 |
B.如该研究成熟并广泛应用,能缓解温室效应 |
C.反应①为化合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
D.整个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如下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I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I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①浓H2SO4(有强吸水性) ②浓NaOH溶液(能大量吸收CO2 ) ③饱和NaCl溶液
A.只有① |
B.只有② |
C.①② |
D.①②③ |
某同学在学习CO2的性质后,对CO2的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将镁带点燃后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镁带继续燃烧,瓶壁上出现黑色物质,他作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 B.二氧化碳灭火器能扑灭一切火灾 |
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 D.CO2能支持镁带燃烧 |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
B.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大气中CO2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炉上放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
B.因为CO2过量能引过温室效应,所以在大气中越少越好 |
C.室内有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通风 |
D.到溶洞探险(可能含较多二氧化碳)用火把照明比手电筒照明好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充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
B.二氧化碳有毒,空气中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死亡 |
C.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
D.可用检验燃烧产物的方法鉴别氢气、一氧化碳 |
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 B.镁粉燃烧做烟花和照明弹 |
C.氧气用于病人急救 |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计算机房失火只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
B.二氧化碳有毒,空气中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死亡 |
C.在煤矿的矿井里,通风并严禁烟火,可以有效地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
D.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
B.多使用电子邮箱、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 |
C.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
D.夏天为了节能,把室内空调温度调低一度 |
混合气体由CO、CO2、H2、N2组成,依次通过足量灼热的焦炭、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石灰水,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N2和H2 | B.N2和CO2 | C.N2和H2O | D.N2和CO |
学校禁止吸烟,是因为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有害学生健康,其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CO2 | B.CO | C.N2 | D.SO2 |
将二氧化碳中混入的一氧化碳除去,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B.点燃该混合气体 |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
D.将集气瓶口朝上,移开玻璃片使一氧化碳气体自动逸出 |
下列气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A.一氧化碳 | B.氧气 | C.氢气 | D.二氧化碳 |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祸首 | B.二氧化碳固体(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
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 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