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照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
D.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环境温度还要达到其着火点 |
为了防止事故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煤气泄漏要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 |
B.变霉有大米,要煮熟后食用 |
C.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
D.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 |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
A.降低油的着火点 | B.让油与空气隔绝 |
C.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 | D.清除了可燃物 |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
B.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
C.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
C.隔绝空气 | 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喝下汽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B.燃烧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
C.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钙混合使用,既可以增加肥效又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
D.葡萄糖、蔗糖有甜味,但糖类物质不一定是都是甜的 |
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下表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安全常识 |
B |
区分常见物质 |
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换气扇 海鲜防腐——甲醛溶液浸泡 预防煤气中毒——确保烟道畅通 |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 涤纶和羊毛纤维——点燃并闻气味 食盐和纯碱——观察颜色 |
||
C |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
D |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
N2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异味 钨的熔点高——做灯丝 |
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 缺钙——易患骨质疏松或佝偻病 缺维生素C——会引起夜盲症 |
下面是小凯同学学习化学后整理归纳得出的规律,其中合理的是:
A.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
B.可燃物燃烧一定同时满足与O2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C.酸、碱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
D.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
如下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A.大理石粉 | B.面粉 | C.煤粉 | D.镁粉 |
近几年“纸火锅”(如图)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
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
下列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处理正确的是
A.我们可以用甲醛的稀溶液对水产品进行处理,延长保鲜时间 |
B.生活中,可以把过量的稀盐酸倒入铝制水壶中充分浸泡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
C.液化气泄漏着火时,应立刻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D.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可用肥皂水涂抹以减轻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