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
B. | 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
C. | 通常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硝酸铵中没有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 |
D. | 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
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钠原子和钠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
B. | 洗洁精能洗去油污是因为它能溶解油脂;在水中加入蔗糖能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
C. | 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干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D. | 有发热、发光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酸碱中和后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
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 | 清除可燃物 | B.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C. | 隔绝空气 | D. |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铁制炊具用完后立即洗净、擦干,可以比较有效的防止其生锈 |
B.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浇灭 |
C.在保存粮食时,应注意不要让粮食处在高温或高湿的环境下 |
D.用过的塑料制品应尽可能的回收利用,这样可以节约石油和煤等能源 |
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
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丝浸没在水中比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
B.凡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
C.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D.可燃物只要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
B. |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
C. | 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
D. | 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a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
B.图a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
C.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 )
A.隔绝空气 |
B.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 |
C.隔离可燃物 |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空气中一定能燃烧 |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
C.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时,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
2014年将要上映的小时代3最终结局大部分人死于一场大火,这场火灾是取材于2010 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的真实事件,该大火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严重受伤。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安全逃生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低身子前进 |
B.用打火机来检查液化石油罐泄漏 |
C.图书、档案失火要用水浇灭火 |
D.室内起火,马上打开所有门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