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物质,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是
A.KOH、NaNO3、CuSO4、BaCl2 | B.K2CO3、BaCl2、Na2SO4、HCl |
C.Na2SO4、BaCl2、KNO3、NaCl | D.NaNO3、AgNO3、KNO3、NaCl |
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过程 |
① |
证明变质 |
取少量溶液,滴加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
② |
确定成分 |
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③ |
测定纯度 |
取一定量溶液,加入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 |
④ |
除去杂质 |
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有三瓶无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中的各一种。下列四种试液中,不能将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开来的是( )
A.Na2CO3溶液 | B.稀硫酸 | C.石蕊试液 | D.AgNO3溶液 |
(海淀2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鉴别Na2CO3和CaCO3固体粉末 |
加足量稀盐酸 |
B |
除去CO2中的CO |
通过足量NaOH溶液 |
C |
检验NaCl溶液中含有Na2CO3 |
加适量CaCl2溶液 |
D |
除去CaO中的CaCO3 |
加足量水 |
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不用其它试剂就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A.NH4NO3、KOH、NaCl、Fe2(SO4)3 | B.K2CO3、Ba(NO3)2、HCl、Na2SO4 |
C.CuSO4、H2SO4、NaOH、HNO3 | D.Na2SO4、MgCl2、KNO3、NaOH |
下列除杂的实验过程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A.KCl(K2CO3) 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
B.CO2(CO) 点燃 |
C.NaCl(CuSO4) 溶解,加适量Ba(OH)2溶液,过滤、蒸发 |
D.MnO2(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下列除杂的实验过程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A.KCl(K2CO3) 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
B.CO2(CO) 点燃 |
C.NaCl(CuSO4) 溶解,加适量Ba(OH)2溶液,过滤、蒸发 |
D.MnO2(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木炭和氧气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见下面数轴一目了然:
生成CO2 生成CO2和CO 生成CO
0
现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有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是
A.CO | B.CO2 | C.CO和CO2 |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
除去下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去杂质所选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 |
氧气 |
点燃 |
B |
氯化钾 |
碳酸钾 |
稀盐酸 |
蒸发 |
C |
锌 |
铁 |
稀硫酸 |
过滤 |
D |
氧化钙 |
碳酸钙 |
稀盐酸 |
蒸发 |
使用右图装置可以进行下列实验中的
A.锌与稀硫酸制取、收集氢气 |
B.KClO3与MnO2制取、收集氧气 |
C.KMnO4制取、收集氧气 |
D.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收集氧气 |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
A.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 |
C.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
D.用水鉴别NaOH和CaCO3固体 |
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 )
A.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CaCl2、CaCO3的混合物 |
B.向某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是盐酸 |
C.用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 |
D.将pH试纸润湿后,用玻璃棒蘸取食用白醋滴到试纸上,测定其pH |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试剂(括号内的物质)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
B.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五色酚酞) |
C.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水) |
D.硬水与软水(食盐水) |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酚酞试液鉴别稀硫酸和Na2SO4 溶液 |
B.用点燃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涤纶 |
C.用嗅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食醋 |
D.用水鉴别NaCl和CaCO3固体 |
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N2(O2)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B |
KCl(MnO2) |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C |
CO2(水蒸气) |
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
D |
CaO(CaCO3)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