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或“﹦”填空。
(1)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性: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
(2)含碳量:生铁 钢;
(3)pH: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4)氢原子核内质子数 氢原子核外电子数。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
(2)t3℃时,若将50g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
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表示为 (“A”、“B”或“C”)点,若将甲溶液降温至t1℃,溶液的变化情况是 。
I.溶液变为饱和 Ⅱ.溶解度增加 Ⅲ.溶质减少 Ⅳ.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含义: ;
(2)当温度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 。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 ℃时,两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 b(填“>”“<”或“=”);
(2)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 法提纯a;
(3)在 ℃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 。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
3)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 。
4)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②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 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t2℃时,将25g甲固体放入3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t3℃时,将三种物质各m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能形成饱和溶液,则m的取值范围是 。
(4)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 。
下表是
、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
13.3 |
20.9 |
32 |
45.8 |
64 |
85.5 |
110 |
138 |
169 |
202 |
246 |
35.7 |
35.8 |
36 |
36.3 |
36.6 |
37 |
37.3 |
37.8 |
38.4 |
39 |
39.8 |
①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②30℃时,
的溶解度是g/100g水。
③
溶液中含有少量
时,可通过的方法提纯。
④对③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填写编号)。
Ⅰ.剩余溶液一定是
饱和溶液
Ⅱ.剩余溶液一定是
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Ⅳ.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
⑤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g
、18g
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改变温度使
析出,
不析出,则温度
(℃)的范围是(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硫酸钠是制造纸浆、染料稀释剂、医药品等的重要原料。某硫酸品粗品中含有少量CaCl和Mg Cl,实验室进行提纯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用NaOH和NaCO除杂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NaOH和NaCO如果添加过量了,可加入适量 溶液除去。
“后续处理”的主要操作是蒸发,为了获得纯净的硫酸钠,应蒸发至 (填序号)。
A.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
B.快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C.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过滤弃去剩余的少量溶液
已知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40℃时,100g蒸馏水中溶解 g硫酸钠达到饱和。将该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90℃,观察到的现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