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资料:A的溶解度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溶解度/g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A.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④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D.①③④⑤为不饱和溶液
t ℃,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绘制成图中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
C.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
D.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m<W=Z |
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下列图形中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
C.t1℃时,甲、乙两物质各50 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
D.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M点表示在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
B.20℃时,分别在5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加热到40℃时,二者均为饱和溶液 |
C.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乙 |
D.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0 g 甲、乙,同时降温至20℃,析出固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
右图表示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
B. 当A中含有少量的B物质,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 t1℃时,A和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D. t 2℃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30gA、B,同时降温至t1℃时,A、B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表示正确的图象是( )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
B.向pH=1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 |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 |
下图是固体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C.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除去混在甲中的乙物质 |
D.20℃时,可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乙物质溶液 |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在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进行下列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3℃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
B.t3℃时,将三种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
C.t3℃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乙>甲=丙 |
D.甲中有少量的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
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A、B都为固态物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A和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为30%
B.t3℃时A的溶解度比B大,故A溶液的质量分数也一定比B溶液大
C.B的浓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A的稀溶液大
D.把c点对应A的溶液降温至t2℃可得到A的饱和溶液,继续降温可析出A晶体
下列图①④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 | ①在恒温条件下,将足量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适量水分 |
B. | ②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
C. | 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D. | ④向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 |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 |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
B. | 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一定质量的铜粉 |
C. | 将一定质量的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 |
D. | 向一定质量部分变质的 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