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图中
三点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2)由
点到
点可采取的措施。
(3)若
溶液中混有少量的
杂质,可以采取方法获得较纯净的
.
(4)若将
点溶液逐渐加水稀释使其质量分数降至10%,在此稀释过程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的规律的图像是。
把t℃时50克20%的KNO3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掉10克水,有1克KNO3固体析出,则KNO3在t℃时的溶解度为
A.10克 | B.22.5 | C.25克 | D.30克 |
(5分)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可能为饱和溶液的是 。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P点表示的含义是 。
(4)50℃时,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填三种方法,用分号隔开)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 |
B. | 1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 |
C. | 30℃时,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D. | 50℃时,分别将40 g甲、乙两种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均得到饱和溶液 |
下面是某同学对课本中图表资料情况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元素周期表,可直接查出元素的化合价 |
B.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
C.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盐酸是否发生置换反应 |
D.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填空:
(1)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减小的是_____;在____℃时,甲与丙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
(3)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用“甲”、“乙”、“丙”及“>”、“<”或“=”表示)。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t 1℃时a、c两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B. |
t 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
C. |
t 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
D. |
t 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 |
将20.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表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散失)
反应时间(s)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溶液温度(℃)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0.8 |
20.7 |
(1)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是 ℃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如图表示M、N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分别向50克M、80克N固体中各加入150克水,并加热至完全溶解,同时各蒸发掉50克水,冷却至t℃,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M、N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B.只有N析出晶体 |
C.M、N均有晶体析出 |
D.M、N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
如图是
、
、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B. |
50℃时,把50 放入50 水中形成75 的饱和溶液 |
C. |
20℃时, 和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D. |
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仅发生扩散吸热的过程 |
C.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后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D.“波尔多液”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2)t1℃时,将3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此时若将温度由t1℃升至t2℃,还应再加入a物质 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3)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用方法是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除杂(括号内为杂质)方法错误的是
A.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 B.KNO3(NaCl)溶解、蒸发浓缩后降温结晶 |
C.CaO(CaCO3)加水后过滤 | D.CO2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在20℃时,向质量均为50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5 |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
5 |
10 |
15 |
20 |
25 |
溶液的质量/g |
55 |
60 |
65 |
67 |
67 |
(1)在20℃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2)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_g;
(3)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4)在20℃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3____ 实验4____ 实验5(用“﹤”或“﹥”或“=”填空)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 |
B.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C.t2℃时,100克b物质的溶液中含有80克b物质 |
D.将t2℃时接近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