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一种"环保石头纸"开始被人们使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班同学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环保石头纸"带到实验室,完成了如右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1)实验一: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环保石头纸"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假设"环保石头纸"中的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又不与盐酸发生反应);
(2)实验二: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小刚同学想探究该实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猜想:
猜想①: N a C l C a C l 2 H C l

猜想②: N a C l

猜想③: N a C l C a C l 2

同学们经过讨论排除了猜想,理由是
有同学认为小刚的猜想不全面,又提出猜想④: N a C l N a 2 C O 3 ,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猜想成立。请你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实验二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猜想④成立

(3)实验结束后,未经处理的废液(填"能"或"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1。物质的回收和利用
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废液中回收铜,得到的铜粉样品中含有少量的铁粉。为了除去铁粉,同学们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铜样品过滤洗涤干燥
方案二:铜样品过滤洗涤干燥
(1)对于上述两个方案,你的评价是:                       。(写一条)
(2)写出其中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                         
(3)在干燥时,有同学提出用酒精灯加热将铜粉烘干。小明马上提出反对意见,其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探究2:物质的鉴别和提纯
实验操作考试时,小王同学用稀盐酸、BaCl2溶液、酚酞溶液来检验四瓶无标签的溶液:Na2CO3、NaCl、Na2SO4、澄清石灰水。
(1)请你帮助小王同学完成澄清石灰水的鉴别:

(2)实验结束后,他将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废液为红色且呈浑浊状态,则使废液呈
红色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废液中一定不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
(3)小王同学想提纯烧杯中含有的氯化钠,他提出以下方案:
①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其目的是除去可能存在的                       和过量的
BaCl2
③过滤,
④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至                                        为止,其目的是除去                                           
⑤蒸发结晶,即得氯化钠。
(4)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潜水艇有两种供氧的装置,第一种是储备压缩氧气,第二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过氧化钠( N a 2 O 2 )做供氧剂,小红同学对过氧化钠如何做供氧剂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1.过氧化钠是用在矿山、坑道、潜水或宇宙飞船等缺氧的场合,将人们呼出的 C O 2 转换成 O 2 ,以供呼吸之用。
2.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一种是氧气,另一种是化合物。
3.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也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1)小红利用下图的BCDE装置组合和有关药品制取并收集氧气。


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则B中装置可采用上图中的(填数字序号,下同);E中装置可采用上图中的;B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除生成氧气还生成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到底是什么物质?小红作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①是碳酸      ②是氢氧化钠     ③是碳酸钠
通过对反应物有关的元素组成的分析,乙同学认为猜想(填数字序号)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小红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个猜想的正确性,请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反思与交流]
①小红若用图A来代替B装置,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你是否同意小红的做法?(填"是"或"否")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     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5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

(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还一定有    
【发现问题】该气体是怎样减少的呢?
【假设】该气体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查阅资料】镁条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交流与反思】集气瓶中放少量细沙的目的是       ,产物氮化镁的状态应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常加入二氧化锰粉末。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在此制取过程中的作用。
(1)提出猜想:猜想一:在制取过程中作反应物。
猜想二:在制取过程中作
(2)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二(可以只写实验方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食品的包装袋中放有一小包“防腐剂”,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防腐剂”的
成分产了好奇,他们将一包“防腐剂”倒在滤纸上,看到“防腐剂”中有一些灰黑色粉末
和一些红色粉末,为此,展开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和红色的粉末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食品腐败主要是因为食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氧化、潮解而变质,使用
“防腐剂”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提出猜想】
小文:“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是氧化铜,红色的粉末是铜。
小婧:“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是氧化铜和碳粉,红色的粉末是铜。
小鹏:“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是铁粉和碳粉,红色的粉末是氧化铁。
【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小鹏的猜想是正确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

【拓展探究】为了进一步探究“防腐剂”的性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取一包“防腐剂”,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玻璃管中固体物质的质量,他们发现反应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小了,请你分析固体物质质量减小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稀盐酸,发现没有明显现象。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
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
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了"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1)小雨认为小强的结论是不合理的,你认为小雨的理由是
(2)请你设计个实验,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要求写出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碳酸氢钠常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完全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固体物质,该固体物质含有三种元素,且为纯净物。
[进行实验一]为了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小烧杯内壁有现象,证明有水生成;通过证明有 C O 2 生成。
[提出问题]碳酸氢钠充分加热后固体产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固体产物是 N a 2 C O 3 .

猜想Ⅱ:(请完成猜想Ⅱ)。
[进行实验二]下表是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用来检验碳酸氢钠分解后固体产物的成分。请你完成方案:

[拓展应用]碳酸氢钠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但对于患有胃溃疡(胃黏膜溃烂)的病人在胃酸(可用盐酸表示)过多时,却不宜服用碳酸氢钠,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 H 2 S 的水溶液是否显酸性"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1)查阅资料:① H 2 S 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2.6体积硫化氢;密度比空气的大;②实验室里,通常用硫化亚铁( F e S )固体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
(2)提出假设: H 2 S 的水溶液显酸性
(3)实验探究:
Ⅰ.制备 H 2 S ①若用稀盐酸制备 H 2 S ,其化学方程式为
②制取H2S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收集装置只能选D的原因是

Ⅱ.设计如第27题图II所示装置进行验证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A装置内蓝色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A装置的作用是
②在通入 H 2 S 之前将B装置中胶头滴管内的蒸馏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此操作的目的是。当有 H 2 S 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
(4)结论:原假设成立。
(5)反思与评价:该验证实验中,有一个明显疏漏,请你指出疏漏之处为
(6)知识拓展: H 2 S 的水溶液显酸性,具有酸的通性,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某工业食盐中除含有不溶性杂质外,还含有少量硫酸钠,欲通过下列流程除去其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试根据提问填空:

(1)操作 a 的名称是
(2)操作 c 的名称是
(3)若要将硫酸钠除尽且不带入新的杂质,则操作b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向溶液I中,直至为止。
(4)请写出操作 b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兴趣小组选用第15题中的B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制 C O 2 ,并进行有关实验。
(1)实验室制取 C O 2 的化学方程式为
(2)兴趣小组往石灰石中逐滴滴入新配制的盐酸,并将所得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但石灰水始终没有浑浊现象。石灰水为什么没有浑浊呢?请你利用必需实验用品和限选试剂(限选试剂: N a 2 C O 3 溶液、酸化的 A g N O 3 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完成探究过程:
【提出猜想】①;②;③上述两种猜想同时存在。
【设计与实验】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①和猜想②,并将相关内容填在下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习小组对市售"管道通"(排水管专用清洁剂)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下图所示)产生兴趣,探究过程如下:
成  分:苛性钠、碳酸钠、铝粒、催化剂.
特  点:使用时,"管道通"样品倒入排水口,加水,瞬间释放高效泡沫,能溶解油脂、毛发、茶叶等,确保管道畅通.
注意事项:使用时不能碰明火,禁止与皮肤接触.
【提出问题】高效泡沫中含有什么气体 为什么使用时不能碰明火

【猜  想】含有氢气.
(1)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A l + 2 N a O H + 2 X = 2 N a A l O 2 + 3 H 2 ,试推测 X 的化学式是.

(2)取"管道通"样品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请在下表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制取气体138.png 样品逐渐减少,产生大量气泡,盛装样品的试管外壁发烫 ①反应生成气体,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检验气体

139.png

发出爆鸣声 ②该气体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注意事项"中,"禁止与皮肤接触"是因为"管道通"成分中的有强腐蚀性,使用时"不能碰明火"的理由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草木灰是农家肥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请根据下图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操作Ⅰ的名称是,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蒸发过程中需要用到玻璃棒,它的作用是.

(2)取滤液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写名称)。上述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