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小丽和小科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分别将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小丽加入少量镁条,而小科加入了足量镁条。一段时间后,小科的试管底部“意外”地出现了灰白色固体。为探究该固体是什么物质,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 Mg OH Cl ]都难溶于水,但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后者能生成 Mg N O 3 2 HCl

【建立假设】假设1:未溶解完的氯化镁;假设2:氢氧化镁;假设3:碱式氯化镁;……

【进行实验】将灰白色固体过滤、充分洗涤后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不溶解

假设1    

实验二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

固体溶解

假设2不成立

往上述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评价交流】小丽认为该灰白色固体一定是碱式氯化镁。小科认为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其理由是    

【继续探究】……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价类图是以元素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它能将散乱的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知。如图是含碳元素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写出物质B的化学式    

(2)写一个C→E的化学方程式    

(3)如图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中,涉及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改变的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C 6 H 10 O 5 n ],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    (填字母)。

A.缓解粮食危机

B.缓解温室效应

C.节省耕地资源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现象反映本质。如图是小科构建的硫酸部分知识网络,其中“一”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石蕊试液在 H 2 S O 4 溶液中显红色,该溶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2)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这是利用它的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猪肝中的铁元素”,进行了以下实验:选用新鲜猪肝,如图操作,将猪肝中的铁转化为铁离子,再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B.

新鲜猪肝中的铁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

C.

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属于溶液

D.

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四种装置中,下列用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制取 O 2

B.

可制取 C O 2

C.

可收集 C O 2

D.

可收集 O 2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般地说,金属越活泼,冶炼越困难,人类使用该金属的时间就越迟。如图为铁、铜、钠、锌四种金属的最早冶炼历史年代,则甲代表的金属是(  )

A.

B.

C.

D.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测定土壤酸碱性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装入土样粉末

B.

滴加蒸馏水

C.

振荡土壤液

D.

测定酸碱性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丽水市拥有众多地方特产,如龙泉青瓷、遂昌竹炭、青田石雕、景宁山哈酒等。下列地方特产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煅烧青瓷

B.

烧制竹炭

C.

打磨石雕

D.

酿山哈酒

来源: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项目学习小组用传感器开展“影响铁锈蚀因素”的探究,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传感器采集数据绘制得到如图2的甲、乙两幅曲线图。

【资料1】一定条件下,碳和氯化钠溶液可加快铁的锈蚀,但它们本身不参加反应。

【资料2】该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药品,将5克铁粉和2克碳粉加入锥形瓶,并加入2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

③立即塞紧橡皮塞,橡皮塞上已插有一支装有5毫升稀盐酸的注射器及传感器;

④观察现象,采集数据。

用所学知识及以上资料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注射器中的盐酸会自动注入瓶内,原因是    

(2)图2甲、乙曲线图中, 0 - t 1 段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减小; t 2 - t 3 段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解释产生这两个不同现象的原因。

来源: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    

A.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 C O 2 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 NaOH 溶液来“捕捉” C O 2 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2)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3)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 CaO + H 2 O Ca OH 2 ,② Ca OH 2 + N a 2 C O 3 CaC O 3 + 2 NaOH 。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 N a 2 C O 3 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 CaC O 3 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Ⅲ.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来源: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CaC O 3 + 2 HCl CaC l 2 + H 2 O + C O 2

【发生装置】

(1)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 C O 2 气体的是:   (填字母)

【实验探究】

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 C O 2 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块状

m块状

m粉末状

m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稀盐酸

V浓盐酸

V稀盐酸

V浓盐酸

(2)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C O 2 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 NaOH 溶液加入到充满 C O 2 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 C O 2 NaOH 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 C O 2 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

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 C O 2 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 NaOH 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此,小科得出 C O 2 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 C O 2 NaOH 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3)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 C O 2 NaOH 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 CaC O 3 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 C O 2 质量,再根据 C O 2 的质量求出样品中 CaC O 3 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 m 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 m 2

(4)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来源: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

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初步结论】

1)通过分析确定:烧杯D上层清液中肯定不含 H + ,肯定含有 N a + C l - 。判断一定含有 N a + C l - 。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

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

无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没有 C a 2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有 O H - C O 3 2 -

(2)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所有可能的组成    (用化学式表示);

(3)实验Ⅱ中应加入过量的    溶液。

【实验结论】烧杯D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来源: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混合气体X X C O 2 CO H 2 O (水蒸气)、 H 2 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X 气体依次通过如图1装置(假定每步反应均完全),现象分别为:A中溶液变浑浊;B中固体变为红色;C中粉末变为蓝色;D中溶液变浑浊。

H 2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能得出 CO 气体一定存在的证据是    

2)只要在图1中加装一个图2装置,就能确定原混合气体 X 中是否含有 H 2

①写出图2装置中试剂名称    

②该装置连接在图1中哪两个装置之间   (用字母表示)。

来源: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来源: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1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