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关导体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没有电阻,绝缘体有电阻 |
B.铜的电阻比铁的电阻小 |
C.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和铁丝比较,铁丝的电阻较大 |
D.要改变导体的电阻,可以改变通过的电流 |
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可以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其中Rx为待测电阻,
R为电阻箱(符号为≠),S为单刀双掷开关,R0为定值电阻.某同学用该电路进行实验,
主要步骤有:
A.把开关S接b点,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 |
B.读出电阻箱的示数R; |
C.把开关S接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 |
D.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将电阻箱的阻值调至最大; |
(1)上述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 (只需填写序号).
(2)步骤A中电阻箱调节好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它的示数为 ▲ Ω.若已知R0的阻值为10Ω,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 Ω.
如图所示,将不同的导体分别接到A、B之间,闭合开关,可通过观察、比较 ▲
来判断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若导体的电阻差异不大,则可以用 ▲ 表替换灯泡,作
进一步的判断.
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
⑴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
⑵ 实验器材:待测电阻、2节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_______和导线若干。
⑶ 某同学设计记录表格如下,请在表格的空格处填上栏目_______ 、 _______。
(注意:用笔在答题纸上的表格空格处填上栏目)
实验序号 |
电压(伏) |
电流(安)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按图(a)连接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所用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W 2A”字样。
① 在闭合电键S前,他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________端。(选填“A”或“B”)
② 他实验步骤正确,闭合电键S,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0.2安,并将其记录在序号1中,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b)所示。接着,他移动变阻器滑片,将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序号2中,并计算出电阻值。他继续实验,发现电流表的最大示数为0.56安,将其记录在序号3中。请将上表填写完整,并计算出电阻值。(计算时,精确到0.1欧)
物理量 序号 |
电压 (伏)[ |
电流 (安) |
电阻 (欧) |
电阻的 平均值(欧) |
1 |
(9) |
0.2 |
(10) |
(13) |
2 |
4.5 |
0.44[ |
10.2[ |
|
3 |
(11) |
0.56 |
(12) |
小明在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时,选用了如图所示器材,电源用两节新干电池。(1)他连接电路时电键应 (9) 。(2)小明想把滑片向左移时,电流表示数变大,请您帮他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3的实物连接成实验电路(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连线)(10) 。
(3)某次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测得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如图,则电压表的示数为(11)V,待测电阻R的阻值约为 (12) 欧姆。
在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自用完全相同的器材测定同一规格的电阻,且所用电源的电压保持不变。连接电路时,他们均先将变阻器的滑片置于一端,然后将变阻器与其它所需器材串联,并将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甲同学闭合电键后,电压表的示数如图(a)所示。乙同学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观察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b)和(c)所示。
① 甲、乙两同学相互讨论后,发现了各自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其中乙同学的操作不当之处为 (11) 。
② 该实验所用电源的电压为 (12) 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13) 欧。
③ 甲同学重新且正确实验,观察到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1.7伏,0.16安,此时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14) 欧(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小华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①小华正确串联实验器材,并将滑片放置于变阻器的一端,然后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闭合电键后,两电表的示数如图所示。接着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到另一端时,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到0.58安,而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保持不变,则他在连接电路时存在的问题是 (11) 。
②经过思考,小华重新实验,他正确连接电路,操作步骤正确,闭合电键后,发现两电表指针所指的刻度仍与图所示一致。
则小华同学在实验中使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 (12) 欧。
③继续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滑片位于中点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安。则此时测得Rx的阻值为 (13) 欧。
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 (14) 作用。
小乐想利用两块电流表和阻值已知的电阻R0测量电阻RX的阻值。小乐选择了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电流表A1和A2,并连接了部分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1).请你帮助小乐完成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的连接。
(2).电流表A1的示数用I1表示,电流表A2的示数用I2表示,请用I1、I2和R0表示RX。
RX = 。
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小明、小红两位同学
作出了如下猜想:
①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②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③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D两根电阻丝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 ▲ (填序号).
(2)实验中将电阻丝分别接在图所示的a、b两点间,有同学认为:通过观察灯泡亮度变化可粗略比较电阻丝阻值的大小,老师指出:此实验中这种方法不可取.这是因为电源电压一定时,所选电阻丝的阻值相差太小,灯泡亮度变化 ▲ 选填(“明显”或“不明显”),要能比较准确比较电阻丝阻值的大小,可在原电路中串联接入 ▲ .
小华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①小华正确串联实验器材,并将滑片放置于变阻器的一端,然后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闭合电键后,两电表的示数如图所示。接着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到另一端时,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到0.58安,而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保持不变,则他在连接电路时存在的问题是 (11) 。
②经过思考,小华重新实验,他正确连接电路,操作步骤正确,闭合电键后,发现两电表指针所指的刻度仍与图19所示一致。
则小华同学在实验中使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 (12) 欧。
③继续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滑片位于中点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安。则此时测得Rx的阻值为 (13) 欧。
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 (14) 作用。
小明同学在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器材均完好,所用电源电压为6伏,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W 2A”字样。
(1)在图所示的电路中,有一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中正确连接。 (13) (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连接)
(2)小明同学正确连接好电路,闭合电键后,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帮助小明判断故障原因(均选填“待测电阻断路”、“待测电阻短路”、“滑动变阻器断路”或“滑动变阻器短路”)。
|
根据“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完成下列要求。
|
(1)根据图(a)所示电路,闭合电键前应该将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最________端(选填“左”、“右”)。
|
(2)实验所用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电源电压为6伏且不变,所有元件均完
好。闭合电键,在移动滑片的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为0.2安—0.58安,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测出的电阻值分别为________欧和________欧。为了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选用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镍铬合金导体,接在同一恒压电源两端,在常温下进行实验,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合金导体的电流,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材料 |
镍铬合金 |
||||||||
长度(米) |
0.1 |
0.2 |
0.3 |
0.2 |
0.4 |
0.6 |
0.3 |
0.6 |
0.9 |
横截面积 (×10-4米3) |
2 |
2 |
2 |
4 |
4 |
4 |
6 |
6 |
6 |
电流(安) |
0.3 |
0.15 |
0.1 |
0.3 |
0.15 |
0.1 |
0.3 |
0.15 |
0.1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13)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③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与7或2、5与8或3、6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15) 。
实验序号 |
10 |
11 |
12 |
材料 |
锰铜合金 |
||
长度(米) |
0.1 |
0.2 |
0.3 |
横截面积 (×10-4米3) |
3 |
3 |
3 |
电流(安) |
0.6 |
0.3 |
0.2 |
④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与7和2、5与8和3、6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16) 。
⑤在得到上述初步结论后,另一组同学还想继续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他们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锰铜合金导体在常温下进行实验,记录的电流如右表表示。该小组同学 (17)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想要的结论,理由是 (18) 。
图(a)、(b)所示电路的电源电压相等且不变,若电流表A1、A3的示数相等,则电阻R、R1、R2的大小关系有
A R=R1+R2。 B R=R1。 C R>R2。 D R<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