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流、电压、电阻的国际主单位,正确的是( )
A.欧姆、伏特、安培 | B.安培、伏特、欧姆 |
C.伏特、欧姆、焦耳 | D.安培、伏特、瓦特 |
据报道,某乡镇进行电网改造,经测算,有一条线路应采用横截面积为2.5mm2的铝芯线,电工在实际安装时却采用了l.5mm2的铝芯线,结果酿成一场火灾.分析火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电工安装的导线与测算应采用的导线相比 较大(选填“电流”或“电阻”),根据 定律可知,导线上产生的热量较多,最终引发了火灾.
物理学中一些单位常以人名命名,以科学家欧姆的名字作单位的物理量是 ( )
A.电压 | B.电流 | C.电阻 | D.电荷量 |
图中所示,是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AB和CD是粗细不同、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线。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的 是否有关。
如图12-5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上均标有“2A 20Ω”字样,通过哪几个电路图可测出RX的阻值: ( )
A.甲、丙 | B.乙、丙 | C.甲、乙 | D.甲、乙、丙 |
图12—5
如图所示,将不同导体接到电路A、B之间时,闭合开关,可通过观察、比较__________来判断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若两个导体的电阻差异不大,则可以用____________表替换灯泡作进一步的判断.
下面有关导体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没有电阻,绝缘体有电阻 |
B.铜的电阻比铁的电阻小 |
C.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和铁丝比较,铁丝的电阻较大 |
D.要改变导体的电阻,可以改变通过的电流 |
以下是期末复习前小芳同学关于电学知识的汇总,其中正确的是
A.一旦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将触电人拉开 |
B.材料相同的导线,长度越长其电阻就越大 |
C.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爱吸附灰尘这是一种静电现象 |
D.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一定越大 |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时,他们先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小灯泡的电阻可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猜想二:小灯泡的电阻可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猜想三:小灯泡的电阻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接下来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进行探究,他们具体的探究过程为:
(1)完成电路连接,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最 (填"左"或"右" 端。
(2)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电流表的示数发生变化,则故障原因可能是小灯泡 (填"断路"或"短路" 。
(3)故障排除后,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前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5次实验的电流值如图所示,则电流大小为 A。
次数 |
1 |
|
2 |
3 |
4 |
5 |
电压(U/V) |
0.5 |
|
1.0 |
1.5 |
2.0 |
2.5 |
电流(I/A) |
0.18 |
|
0.30 |
0.38 |
0.44 |
0 |
(4)根据上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绘出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大致图像。通过图像分析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
在超导状态下,导体的电阻R= Ω;如果利用超导输电线进行远距离输电,导线 (选填“会”或“不会”)发热.
计算机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它包含许多物理知识.
(1)彩色液晶显示屏上的丰富多彩是由 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主机集成电路的部分元件利用了 (选填“半导体”或“超导体”)材料;
(3)电路元件极易“落”满灰尘,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
导体两端的电压为3伏,10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5库,这段时间内电流做功 焦,导体的电阻为 欧。若导体两端电压增加到6伏,则通过导体的电流变为 安。
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2伏,通过它的电流为0.6安,10秒内通过该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 库,其电阻为 欧。当通过它的电流为0.3安时,该导体的电阻为 欧。
在以下所述的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电阻单位的是
A.欧姆 | B.伏特 | C.瓦特 | D.焦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