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__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_____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实”或“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像到平面镜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________。
文文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上图所示;
b.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c.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文文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文文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
(2)文文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做法 。
纠正错误以后,继续回答以下问题:
(3)在c步骤中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4)选择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如图,在平面镜的上方有一发光点S,OB、O′B′分别是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确定发光点的位置.(要求保留必要的辅助线)
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
(3)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它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4)该小组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5)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是因为平面镜 ,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小明利用大铁钉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前的相关准备:
(1)他应该至少准备 根完全相同的大铁钉;
(2)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他应该选择 来代替平面镜;
(3)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他应该准备一个
(4)为了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如果没有方格纸,他还应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 .
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A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1)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不易确定的问题.
(2)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3)实验中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观察记录之后,将B蜡烛撤掉,拿一张白纸放在刚才B蜡烛的位置,却没有承接到A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 验 次 数 |
1 |
2 |
3 |
4 |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6.20 |
8.68 |
10.35 |
13.52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6.20 |
8.73 |
10.35 |
13.48 |
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上,再取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蜡烛B一前一后竖立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02 |
25.60 |
28.50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15 |
25.60 |
28.50 |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确定像的位置;
(2)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选填:“a.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当作平面镜的玻璃板应和底面白纸_________.透过玻璃板观察,让棋子B和棋子A的像A′重合,此时B到玻璃板的距离和A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如果在玻璃板背面放一块挡光板,则在A′和B中仅能看见__________.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便于确定 的位置;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3636+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02 |
25.60 |
28.50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15 |
25.60 |
28.50 |
(3)在利用乙图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90cm移动到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把凸透镜放在如图示A位置时,光屏应向M点的______(左/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若固定光屏的位置于M点不动,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应把蜡烛向A点的______(左/右)侧移动,当蜡烛移动到如图示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放大的虚像,若把蜡烛放到B点______(左/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在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是否要透过玻璃板才能观察到蜡烛A所成的像?答: 。能否用家用镜子的镜片替代玻璃板?答: 。
(2)用玻璃板和与A相同的蜡烛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并标记出像的 。
(3)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要使蜡烛B与A的像重合,必须使蜡烛B 玻璃板。
某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 ;
(2)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如图所示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脸装置图,其中甲为放在玻璃板前面的点燃的蜡烛,乙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为确定像的位置,此时需拿一支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直到看上去它跟________(选填“甲”或“乙”)完全重合。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记录的实验数据见表:
|
物距 |
像距 |
像与物大小比较 |
第一次 |
12.0 |
12.0 |
等大 |
第二次 |
15.0 |
15.0 |
等大 |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像与物的大小______,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2)实验中,在玻璃后放一只和玻璃前燃烧蜡烛大小完全一样的未点燃蜡烛,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如题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l)下面步骤a 中横线处的内容是 。实验步骤a 、b、c、d的合理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字母)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 。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1'.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A2、A2';A3、A3'(如题图乙所示)。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A1。
(2)如题图乙,分别将实验中的物点与像点连接,发现它们的连线始终与玻璃板面垂直为了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某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右表.请将表头中空白部分填上合适的内容
(3)如果在像A1'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这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