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真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
C.平面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 |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 |
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A B C
(1)如果在图a中蜡烛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填 “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选填“实”或“虚”)。
(2)把与A蜡烛同样大小的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_ 。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____________。
(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 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像。
(3)晓雯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形成一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
晨晨对“光的色散”、“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实验进行了复习总结,并制作了知识小卡片,请你帮晨晨完成知识卡片的空缺内容.
光的色散 |
小孔成像 |
平面镜成像 |
(1)如图所示,是光的色散的实验装置,在原来器材的基础上再增加测量工具_ _,还可以完成课本探究_ _的实验. |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 _,小孔成像实验中总是成倒立的_ _(实/虚)像. |
(3)平面镜成_ _(倒立/正立)的虚像,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所成像大小_ _(变大/变小/不变). |
小华在一家商场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她看到的其实是吊灯的 (虚/实)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6m,则像到地面的距离为 m.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的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 (镜面/漫)反射.
(1)空气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中给出了反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如图画出了光线射入一透镜的方向,请在图中画出光通过透镜后对应的光线。
(3)如图所示,S为某发光点,SO是它发出的其中一条光线.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入射光线SO的反射光线。
下列面镜、透镜中,都能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 ()
A.凹镜、凹透镜 | B.凹镜、凸透镜 |
C.凸镜、凸透镜 | D.凸镜、凹透镜 |
(6分)按下列要求作图
(1)一个重5N的物体静止在图所示斜面上,请在图中画出该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请在图中作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3)请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 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中:
⑴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的关系;
⑵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丽经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出实验结论,接下来小丽应该进行的操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作图
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⑵如图所示,一束与水平面成30°夹角的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竖直射入井中,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平面镜的位置。
⑶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上,请你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
⑷如图,请画出从光源S发出的三条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厘米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如图所示,把点燃的A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A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果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上一张白纸作为屏幕,则在白纸板上 承接到A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厘米) |
5.0 |
6.0 |
7.0 |
8.0 |
像距v(厘米) |
4.5 |
5.5 |
6.5 |
7.5 |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 .
小明同学身高1.63m,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5m处,他在镜中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他的像高是 m,像到他的距离为 m
身高1.6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人在镜中的像高 m,若此人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1s后,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m,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