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A、B和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把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分别置于图中位置,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右侧,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到像与物大小 ,此时蜡烛B位于图中 cm刻度线处。
(3)将蜡烛B移去,在该处放一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将玻璃板换成焦距10cm的凸透镜,光屏仍位于原处,光屏上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的 (选填“实”或“虚”) 像。
夏季,人们漫步浑河边,微风吹过,分外凉爽,每当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亮起,美丽的大桥映在水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成的是等大的实像
B.风加快人体汗液蒸发,蒸发吸热,人感觉凉爽
C.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D.路灯同时亮,同时熄灭,所以路灯是串联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有三只凸透镜:①焦距为10cm、②焦距为15cm、③焦距为20cm。将其中一只凸透镜固定在40cm刻度线处,适当调整点燃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像未画出),如图所示,则选用的凸透镜是 (选填“①”、“②”或“③”),此时烛焰像是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将点燃的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屏上找不到烛焰像,为了探究此时烛焰像的特点,眼睛应在凸透镜 (选填“左”或“右”)侧观察,会看到一个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烛焰像。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保持点燃蜡烛在35cm刻度线处位置不变,将图中的凸透镜换成厚度为 (选填“2mm”或“5mm”)的玻璃板;再将光屏换成等大的蜡烛,并移动到 cm刻度线处,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玻璃板所成蜡烛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是小丽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选择两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填符号)
A.像和物的大小 B.像的虚实
C.物距和像距 D.像的倒正
(2)为了在水平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实验中玻璃板的放置必须与水平桌面 。
(3)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填“实”或“虚”)。
(5)小丽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甲的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 放置。
(2)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
(3)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 (填“点燃”或“没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A的像的位置,蜡烛B应与蜡烛A大小相同,目的是为了比较 。
(4)移动点燃的蜡烛A,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1和B1,A2和B2,A3和B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平面镜成虚像
B.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5)实验中,小强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雨石同学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小强 (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6)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强同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B原来位置上放一个光屏,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小强同学的做法
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在某次探究光学实验活动中,小明做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i |
30° |
45° |
60° |
∠r |
30° |
45° |
60° |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并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如表所示,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在反射现象中, ;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沿OE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在乙图中将硬纸板向前后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丙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经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信息如图丁所示。小明将白纸PQ对折,发现A和A′、’B和B′、C和C′分别重合由此得出结论是: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拿掉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放在一张白纸,在白纸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置。则蜡烛B应该
是 (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 。
实验室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情景如图所示。眼睛在A侧看到的蜡烛的像是由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 。
小乔手持一块方形小平面镜想看一下额头的小痘痘,此时额头距平面镜0.4m,则额头的像距额头 m;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她将额头靠近镜面,则所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乔又将小平面镜斜插到如图所示的水槽中,放在阳光下,结果在光屏上看到不同颜色的光,这是光的 现象。
目前,“长鼻子”校车已经广泛投入使用。小明乘校车时发现,能在车玻璃中看到“自己”,这是因为车玻璃起到了平面镜的作用能成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汽车座位上的头枕,可以预防汽车 (选填“急刹车”或“被追尾”)时造成的危害;校车和学生总质量为9000kg,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0.15m2,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 Pa(g取10N/kg)。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 。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 相等。
(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 |
10 |
10 |
2 |
15 |
15 |
3 |
20 |
20 |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 。
(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
A.2cm B.1cm C.0.5cm D.0cm。
我们在照镜子时能看见镜中的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 (填“反射”、“折射”或“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当我们逐渐远离平面镜时,我们在镜中像的大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把平面镜放在水中并调整其对太阳光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由此产生的“彩虹”,这是属于光的 。(填“反射”、“折射”或“光沿直线传播”)
小琳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于是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她按图甲摆放器材,进行实验。
(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确定 。
(2)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 (选填“A”或”B“) 侧观察,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3)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5 |
4 |
6 |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5 |
4 |
6 |
(4)小琳将图甲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 ∠EON (选填“>”、”<”或“=”)。
(5)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如图乙所示,ab是光源S射向平面镜后的一条反射光线,并射向凹透镜的焦点F.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光源S的位置、ab的入射光线和ab经凹透镜的折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