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源于观察和问题,拓展性小组同学观察到下列现象,跳伞运动员在未打开降落伞时下落很快,打开降落伞下落的速度会减小;“瓢泼大雨”以很快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
【查阅资料】物体从高空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被称为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
【提出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的 有关。
【设计方案】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化模型来代替生活中的不规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于是同学们决定取5个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别从一定高度(足够高)由静止下落,来探究小球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获取证据】相关测量数据见表:
小球编号 |
1 |
2 |
3 |
4 |
5 |
小球质量 |
2 |
5 |
5 |
5 |
45 |
小球半径 |
0.05 |
0.05 |
0.10 |
0.25 |
0.15 |
小球的收尾速度 |
16 |
40 |
10 |
1.6 |
? |
【得出结论】
(1)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拓展应用】
(2)根据表中数据,推测5号小球的收尾速度 。
(3)请你结合上述探究,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 。
在“探究实心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中学一小组的同学们认为此压强跟圆柱体的密度 、高度 、圆柱体底面积 是有关的,但有怎样的关系看法不同,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的同学们从实验室里挑选了由不同密度的合金材料制成、高度和横截面积不同、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做实验,测出实心圆柱体竖直放置时(如图所示)对水平桌面上海绵的压下深度,实验记录见下表。
序号 |
物体 |
底面积 |
高度 |
海绵被压下深度 |
1 |
合金甲圆柱体 |
10 |
5 |
0.5 |
2 |
合金甲圆柱体 |
10 |
10 |
1 |
3 |
合金甲圆柱体 |
20 |
10 |
1 |
4 |
合金乙圆柱体 |
10 |
5 |
1.5 |
5 |
合金乙圆柱体 |
10 |
10 |
3 |
6 |
合金乙圆柱体 |
20 |
10 |
3 |
(1)该小组同学是通过 来判断压强大小的。
(2)分析实验1、2或4、5可以得出:当圆柱体的材料密度相同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圆柱体的 有关。
(3)分析 可以得出,当圆柱体的密度相同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底面积无关。
(4)此探究过程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 、 。
(5)实验结束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某一合金甲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海绵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已知合金的密度为 ,圆柱体合金的高度为 ,底面积为 。表达式为 。
(6)上面推导出的表达式 (选填“能”或“不能” 应用于各类固体的压强的计算。
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 。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 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 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 、 、 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 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小钢球初始位置 |
|
|
|
距压力传感器 高度 米 |
0.5 |
0.4 |
0.3 |
压力传感器 达到的最大示数 牛 |
1.90 |
1.78 |
1.66 |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① ;② 。
(4)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思与行是学习物理的核心素养,在一次物理课上,老师演示了甲图所示的一个物理现象,小孙同学由此思考,水的落地点到瓶子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着他在脑海中构建了这个问题的物理模型,如图乙所示:即实际上问题就是被水平抛出的小球,它的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经过观察思考并结合课上所学的内容,小孙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小球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平距离 可能与小球的高度 有关;
猜想二:小球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平距离 可能与被抛出时的初速度 有关;
然后,小孙选取了一个钢球,利用高度可调的桌子,与比较光滑的斜面组成图丙所示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和相关测量,得到了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同一钢球, |
||
次数 |
小珠高度 |
落地点到初始点的水距离 |
1 |
0.1 |
0.63 |
2 |
0.2 |
0.89 |
3 |
0.3 |
1.09 |
(1)在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其目的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 ”或“ ”);
.使钢球到达桌面的速度不同 .使钢球到达桌面的速度相同
(2)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猜想 (选填“一”或“二”)是正确的。
小华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程车的车斗慢慢倾斜到一定程度时,车斗中的石料就沿车斗斜面滑落下来(如图所示)。小华想,车斗中的石料如果减少些,要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是否可以减小些?
于是小华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先把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质量为100克带有钩码槽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 处,如图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三个50克的钩码,将木板的右端慢慢抬高到一定高度时,木块开始下滑,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 厘米。
②第二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两个50克的钩码,第三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一个50克的钩码,分别重复上述实验。
(1)请你帮小华同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小华发现三次实验中,木块开始下滑时木板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那么车斗中的石料能刚好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可能与石料和车斗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将一块棉布、一块毛巾分别铺在长木板上,把放有一个50克钩码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 处,慢慢抬高木板的右端直到木块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分别为24厘米和30厘米。
(2)根据小华和小明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以上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其他类似的疑惑,比如"为什么道路桥梁的引桥要做到一定长度?""为什么 ?"等。
观察、实验、推理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物理学家伽利略因观察到比萨大教堂穹顶上吊灯因风不停摆动,发现了摆的重要特性。某兴趣小根据当时情况,准备了小钢球(大小可忽略不计)。弹性很小的结实轻细绳等器材组成了图甲装置。在无风的情况下,把小钢球拉离到最低位置(A) 处释放。如图乙所示,小钢球将来回摆动。兴趣小组猜想影响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因素有:摆绳长 ,小钢球质量 ,起始小钢球拉离到最低位置(A)的距离 。由此进行实验,用秒表记下小钢球往返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 次第 |
摆绳 长 |
小钢球 质量 |
最初将小钢球拉至最低 位置的距离 |
小钢球往返动 一次 的平均时间 |
1 |
1 |
50 |
5.0 |
1.99 |
2 |
1 |
50 |
7.0 |
2.00 |
3 |
1 |
50 |
9.0 |
2.00 |
4 |
1 |
100 |
9.0 |
2.00 |
5 |
1 |
150 |
9.0 |
2.00 |
6 |
2 |
50 |
9.0 |
2.83 |
7 |
4 |
50 |
9.0 |
3.99 |
(1)由表中 (填表中实验次第序号)三组数据可知: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与小钢球拉离最低位置的距离 无关;
(2)由表中第3、4、5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与 无关:
(3)由表中第3、6、7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摆绳越长,小钢球往返一次的时间越 ;
(4)我们生活用的摆钟(如图丙),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有人发现正在工作的摆钟往返一次的时间变长了(即钟的走时比准确时慢),则需将摆锤往 调(填“上“或“下” 。
小明在玩“水枪”玩具时,发现“水枪”水平放置,如果推动活塞的速度越快,水枪离地面的高度越高,水就会射得越远,据此,他提出了如下猜想:在空中水平抛出的物体,落地的水平距离与抛出的初速度及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有关,为验证猜想,小明找来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让小球从斜槽上自由滚下,是为了使小球到达水平槽时具有一定的 ;小球从斜槽滚下,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保持 不变,分别让同一小球从斜槽上A、B、C位置由静止自由滚下,分别测出小球落地的水平距离SA、SB、SC,发现SA>SB>SC.这表明:空中水平抛出的物体,落地的水平距离与 有关。
(3)逐步降低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分别为h1、h2、h3,每次都让同一小球从斜槽上A处由静止自由滚下,分别测出小球落地的水平距离s1、s2、s3,发现s1>s2>s3.这表明:空中水平抛出的物体,落地的水平距离与 有关。
(4)若在水平槽铺上毛巾,使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为h3,让同一小球从斜槽上A处由静止自由滚下,测出小球落地的水平距离为s4,根据上述实验的结果,应该有s4 s3(选填“>”、“<”或“=”)。
今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 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档),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 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档) ,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档)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 的,原因是 ;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 ;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
如图1所示,小水塘平静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个乒乓球,小帆试图用扔石子激起水波的方法将乒乓球推向水塘边。她发现小石子扔进水中,激起了一圈圈水波向外扩展,而球几乎只在原处“蹦蹦跳跳”,并未随水波向外水平移动。
小帆猜想其中原因可能是:
A.小石子使水产生的振动不够强,水波太小,水对乒乓球的水平推力太小
B.乒乓球浸入水中深度过浅,水对它的水平推力太小
C.向外逐渐扩展的水波,是被石子击中的那部分水,将竖直方向的振动向外依次传播而形成,而水并未水平移动,故对乒乓球没有产生水平推力
为了验证猜想,她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①安全起见,选择一个水深较浅(膝盖以下)的水池,将质量不同的小木块、小纸船、乒乓球置于平静水面以O为圆心的同一圆上(它们浸入水的深度不同),如图2所示;
②用手替代石子,以一定的频率沿竖直方向拍打水面O点处;
③拿走纸船和木块,改变拍打水面的方向,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验证猜想A时,她用不同的力度沿竖直方向拍打水面,若发现乒乓球没有水平移动,则说明:球是否能水平移动与水波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
(2)实验方案①②是为了验证猜想 (选填序号字母),实验时,若观察到三个物体都只在原位置上下振动,小帆由此得到:“乒乓球是否水平移动与浸入深度无关。”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可靠? ,原因是: 。
(3)实施方案③时,若发现除了竖直拍打外,其他拍打方向均能使乒乓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说明当时小帆所扔的石子几乎是以 方向入水,要验证猜想C,再提供几个相同的乒乓球,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
物理小组想探究导电液体的导电性与接入电路中液体横截面积大小的关系.他们用长方体水槽、浓度一定的食盐水、电源、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及电流表等器材进行了探究。实验电路连接如图所示,将电极、分别固定在水槽左右两侧底部的中央。
(1)闭合开关前,为保护电路,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选填“左”或“右” 端。
(2)实验中,通过调节 来保持电极、间的电压恒为.控制其他条件不变通过向水槽中添加食盐水,从而达到改变食盐水的 的目的,用电流表测出相应的电流值。食盐水导电性的强弱可以由 来判断。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横截面积 |
电流 |
1 |
50 |
0.02 |
2 |
100 |
0.04 |
3 |
150 |
0.07 |
4 |
200 |
0.08 |
5 |
250 |
0.11 |
6 |
300 |
0.13 |
7 |
350 |
0.14 |
8 |
400 |
0.14 |
9 |
450 |
0.14 |
(3)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中描点,做出电流随横截面积变化的图象。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或图象,可得到初步结论:其他条件不变,横截面积增大时,食盐水的导电性 。
(5)为验证实验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应采取的做法是: 。
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后,同学们知道了当气流吹向机翼时,飞机会获得升力,并且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流速越大,飞机获得的升力也越大。为了探究飞机获得的升力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人员利用 打印机制作出大小不同的纸机翼模型进行风洞模拟实验,如图甲所示。用传感器测量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1)研究人员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飞机获得的升力与机翼投影面积的关系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①分析数据,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②此实验选用三组不同的风速分别进行是为了 。
机翼投影面积 |
风速为 时飞机获得的升力 |
风速为 时飞机获得的升力 |
风速为 时飞机获得的升力 |
0.01331 |
0.032 |
0.027 |
0.023 |
0.00998 |
0.023 |
0.021 |
0.017 |
0.00665 |
0.015 |
0.013 |
0.011 |
(2)通过上述信息分析可知: (选填"大于"或"小于" 。
(3)研究人员又探究了飞机获得的升力 与迎角 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你得出的结论是 。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适宜且恒定温度下,改变灯与烧杯间的距离,分别测得金鱼藻1分钟内放出的气泡数(如表)。
灯与烧杯的距离 厘米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气泡数 个 |
18 |
15 |
10 |
8 |
6 |
4 |
2 |
0 |
(1)实验中灯功率不变,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是 ;
(2)当灯与烧杯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时,能产生气泡且随着距离增加气泡数越来越少的原因分别是 。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下面的现象:
现象一:如图1所示,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烂了;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损。此现象说明鸡 蛋受到的撞击力较小(填“甲”或“乙” 。
现象二:如图2中 所示,一根细线拴着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重物可以把细线拉断;如图2中 所示,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橡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重物,细线就不会被拉断。此现象说明细线中的拉力是图 中的较小。这就是典型的“软着陆”或“缓冲”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
①现象一中,鸡蛋甲从接触地板到摔烂的时间为 ,鸡蛋乙从接触海绵到抵达最低点的时间为 ,则 (填“ ”、“ ”或“ ” 。
②现象二:图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它断开的时间为 ;图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为 ,则 (填“ ”“ ”或“ ” 。
(2)综上分析,导致上述现象中两个力变小的可能原因是 ;
(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先后三次让同一个同学骑同一辆自行车,从斜坡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每次到达坡底进入同一水路面时用大小不同的力捏刹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捏刹车的用力情况 |
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 |
1 |
较小的力 |
|
2 |
较大的力 |
|
3 |
更大的力 |
|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 越长,作用力越 。
(4)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人从高处跳到地面上时,膝盖会无意识的弯一下,这是通过
而 地面对人的冲击力。
(5)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缓冲知识的是 。
.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
.跳远时跳到沙坑里
.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
.用撬棒撬石头
小柯在课外活动时,偶然将两个弹性球叠放在一起同时自由下落,发现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大于下落的高度。于是,他想探究同一个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两个弹性球下落的高度有关;②与下面弹性球的质量有关;③与下面弹性球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柯选取了质量为 的 球作为上面的反弹小球,用体积相同的 、 、 三个球分别作为下面的弹性球,如图所示, 、 两球质量相同但材料不同, 、 两球材料相同但质量不同,小柯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做了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
下面弹性球 |
质量 |
下落高度 |
球反弹高度 |
1 |
|
0.5 |
0.9 |
1.6 |
2 |
1.1 |
1.9 |
||
3 |
1.3 |
2.1 |
||
4 |
|
0.5 |
0.9 |
1.7 |
5 |
1.1 |
2.0 |
||
6 |
1.3 |
2.5 |
||
7 |
|
0.8 |
0.9 |
2.2 |
8 |
1.1 |
2.3 |
||
9 |
1.3 |
2.8 |
(1)小柯实验选取的测量工具有电子秤和 。
(2) 球下落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它的 能。
(3)比较三次实验序号 ,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下面弹性球的质量、材料等条件一定时,下落高度越高,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
(4)比较实验序号4、7(或5、8或6、 ,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下面弹性球的材料、下落高度等条件一定时, ,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
(5)为了探究猜想③,除了选取 球作为上面的反弹小球外,还应在 、 、 三个弹性球中选择 两球进行实验。
(6)实验表明,每次所测 球反弹的高度总比下落高度要高,是因为在两球碰撞时下面弹性球对上面 球做功,使 球机械能总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这一现象 (选填“违背”或“不会违背” 能量守恒定律。
小李同学想要利用如图13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保持小车的 相同,让小车从斜面上 (选填"相同"或"不同" 的高度滑下,以不同的速度推动木块移动。
(2)本实验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 ,二是转换法。就本题来说用木块 来反映小车动能大小的方法就是转换法。
他在实验的过程中又发现只要去掉木块,就可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2所示,他将毛巾、棉布和玻璃分别铺在水平面上,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上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3)每次均让同一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
(4)实验发现,小车在玻璃面上运动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最 ,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小车将做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