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
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
C.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 |
D.水的沸点是100℃,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
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
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
C.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 |
D.水的沸点是100℃,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
如下表,为几种物质的沸点,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物质 |
液态氧 |
液态氮 |
二氧化碳 |
沸点/℃ |
-180 |
-196 |
-78.5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所有气体一起被液化,无法分离
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中,1 min、2 min……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
B.这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
D.这是因为手上沾有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
如图,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酒精的沸点为78℃,酒精灯外焰温度可达到800℃,试管A内装酒精,烧杯B内装有水,A与B不接触,把B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B中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
A.试管A内的酒精不会沸腾 |
B.试管A内的酒精会沸腾 |
C.试管A内的酒精可达100℃ |
D.试管A内的酒精可能沸腾,也可能不沸腾 |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 1) 冬天人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 ( 2)灯丝变细了( 3) 清晨出现的大雾散了( 4) 霜的形成,以上四种物态变化的过程中, 吸收热量的是
A.( 1) ( 2) | B.( 1) ( 4) | C.( 2) ( 3) | D.( 2) ( 4) |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
如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汽化吸热 |
B.制冷剂在冷冻室内液化放热 |
C.打开冰箱门时看到的“白气”是冰箱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
D.制冷剂经过冷凝器时内能减小 |
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 )
A.只能验证猜想1 |
B.只能验证猜想2 |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
在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图主要用来探究
A.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
B.蒸发的快慢与气压的关系 |
C.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
D.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甲、乙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