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甲图: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
B.乙图:棒冰冒“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
C.丙图:花草上的小露珠是草叶分泌出来的 |
D.丁图:热风干手机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蒸发 |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
某同学做“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他将两件相同的湿衣服按图方式晾晒,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液体的温度有关 | B.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
C.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 D.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 |
下面是小丽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是( )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
B.我们看到的雪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
C.利用干冰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
D.从冰箱中取出来的汽水瓶表面有水珠,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
夏天打开冰箱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升华 | B.汽化 | C.熔化 | D.液化 |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气化成的水蒸气 |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
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对于实验的完成和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操作说明错误的是( )
A.用温度计测量瓶中酒精温度和从瓶中拿出来后的现象进行比较可以探究蒸发吸热 |
B.探究液化时,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是为了说明只有温度高的水蒸气才能液化 |
C.研究碘的升华、凝华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防止液体碘出现 |
D.观察冰、烛蜡的实验中,冰与烛蜡应碾碎才能与温度计玻璃泡充分接触 |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正确对应的是( )
A.白炽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
B.冰棱正在慢慢消融﹣﹣液化 |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会很快消失﹣﹣汽化 |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
诗歌辞赋不仅有思想内涵,还蕴涵着物理规律,对于下面诗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
C.“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 |
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
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夏季的清晨,常州红梅公园的河面上经常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 B.凝华 | C.汽化 | D.液化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景区喷雾 |
B. 人造雪景 |
C. 撒盐融雪 |
D. |
人工降雨
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CO2)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 B.“雾气”是小冰晶 |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 D.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
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B.AB段物质比热容比CD段大
C.BC段物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
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