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进士的人。
解释下列加点字。
退为家人讲 群儿戏于庭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短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共14分)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注释]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lǚ):脊骨。 ③瘳(chō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 (2)既三日,聚而如钱。( )
(3)余因是思之( ) (4)而仅克之( )
翻译下面句子。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隆中对》(节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将军宜枉驾顾之( )
3、以彰其咎 ( ) 4、 由是先主遂诣亮( )
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小题(共1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①虞:戒备,准备。②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⑴公将鼓之( ) ⑵既克,公问其故( ) (3)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⑵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一个简要说明。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①,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②明经③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 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注】①铜鞮tóng dī:春秋晋邑名。 ②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③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近又徙家 (2)明经累举
(3)逆用三年员阙 (4)遂越次请往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
翻译句子。
(1)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李尚隐的什么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①以为三径之②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③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④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⑤,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选自《陶渊明传》,有删节)
【注】① 弦歌:这里指出任邑令。②三径之资:这里指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③家累:家属。
④薪水:砍柴汲水。⑤秫(shú):多用作酿酒原料。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博学,善属文 ( ) (2)可善遇之 ( )
(3)公田悉令吏种秫 ( ) (4)会郡遣督邮至( )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助汝薪水之劳辍耕之垄上 |
B.起为州祭酒吴广为都尉 |
C.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乃不知有汉 |
D.不以家累自随固以怪之矣 |
翻译下列句子。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陶渊明41岁辞官回家,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结合选文内容,从人物性情的角度探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至少两方面,4分)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鞭打)不过十。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砌)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祭祀)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尝,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
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下列句中的“以”与“甃以石”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以一战 | B.皆以美于徐公 | C.祭以尉首 | D.悉以咨之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来补偿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袖 ②论如法 如
③县民苦供应 苦 ④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活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篇课文选自《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来,孰视之( )
(3)时时而间进( )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翻译下列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对邹忌评价不妥的一项是( )。
A.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谨小慎微而又谦逊的人。 |
B.他遇事冷静,能客观地分析、思考并得出结论。 |
C.表现出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真知灼见。 |
D.他能将生活的小事和国事巧妙地结合,向齐王进言。 |
从邹忌的角度谈谈他能成功进谏原因?
文言文阅读。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絪为御史( ) (2)公戏之曰( )
(3)公咨嗟久之而去( ) (4)比回京阙( )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例句:公咨嗟久之而去
A.虽有千里之能 | B.执策而临之 |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D.无案牍之劳形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划分朗读停顿(共两处)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好读书:( ) ②既醉而退:( )
③无案牍之劳形:( ) ④何陋之有:(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译文: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
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
乙文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
课外阅读,链接中考
司马光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解释加点的字
退为家人讲 ( ) 众皆弃去( )
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
古籍中记述少年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个有关的成语来历吗?
。
古文阅读
细柳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下骑送迎/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
B.军细柳/上自劳军细柳营 |
C.已而之细柳军/杜少府之任蜀州 |
D.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杨士奇
时交阯①数叛。屡发大军征讨,皆败没。交阯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后。帝亦厌兵,欲许之。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②以下,皆言与之无名,徒示弱天下。帝召士奇③、荣④谋。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汉弃珠厓⑤,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寻命择使交阯者。蹇义荐伏伯安⑥口辨。士奇曰:“言不忠信,虽蛮貊之邦不可行。伯安小人,往且辱国。”帝是之,别遣使。于是弃交阯,罢兵,岁省军兴巨万。
(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交阯:地名。②蹇义:人名。③士奇:杨士奇,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④荣:杨荣。⑤珠厓:地名。⑥伏伯安:人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阯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后(假装) | B.帝亦厌兵(满足) |
C.于是弃交阯(放弃) | D.言不忠信(说话)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
文中杨士奇向皇上说了那两件事?从中看出他有怎样的才能?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未尝识书具 ( ) (2)或以钱币乞之 (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
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 其二,从作者本人来看,“ ” 。(填原文)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