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按要求回答问题

5月13日,故宫博物院向公安局赠送了"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对公安局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珍贵展品被盗案表示感谢。

(1)上面的锦旗,有一个错别字是,应改为

(2)如果要你为锦旗重新写对仗工整的感谢语,你如何写?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听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回答1~2

1.

.本文的观点是(

A. 自然有四季,人生也有四季。因此,就有四季读书法。
B. 四季读书法是指按照自然的四季交替,选择不同种类的书,加以研读,循序渐进的一种读书方法。
C. 四季读书是指春天宜读"诸集",夏季宜读《庄子》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秋季宜读《老子》和房龙的《宽容》,冬季宜读《孟子》的一种读书法。
D. 四季读书法是一种自由阅读,不必拘泥的读书法。
2.

.对本文的材料和理由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春天读"诸集"即各种文集,其依据是"诸集"是以肯定生命、启发希望、确定方向为主的文章。
B. 夏季宜选择《庄子》,是因为庄子的寓言常有醍醐灌顶、恍然开怀、寒意逼人的作用,可以消暑。
C. 秋季宜读《老子》或者房龙的《宽容》,是因为这类文章符合秋季肃杀、有淡淡哀愁的气氛。
D. 冬季翻开《孟子》,内心真力充塞、圆满具足、道德勇气油然而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给"校园手机"立规矩的呼声也随之出现。不久前,凉山州多所中学正式下达了手机"封杀令",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这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请就这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正方观点:                                     

理由:                                                                 

反方观点:                                     

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
材料一:A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A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材料二: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B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1)材料一中A处人物是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                         ;材料二中B处人物是          ,文段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地刻画了他在                 的严峻时刻,内心的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软弱战胜自我的全过程。
(2)请从材料一、材料二所对应的名著中任选一部写一则推荐语(可选择内容、人物、语言等方面来写,不少于50字)。
我推荐的名著是《                         》
我的推荐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辨别下列复句类型分析错误的一句(      )

A.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茴香豆。(假设复句)
B.他瘦得教人担心,但是精神很好。(转折复句)
C.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选择复句)
D.我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并列复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学校开展了“向党旗敬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新闻播报
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到的关于建党90周年的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本报讯    4月11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广场上红旗飘扬、人头攒动,由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学生以及部分本土歌手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革命年代的礼赞、红色岁月的缅怀、改革开放的颂唱,所有的红色情怀在一首首红歌中抒发、再现、还原。《红梅赞》、《永远跟党走》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使现场高潮迭起,观众在唱响的红歌中,共同回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活动二:活动策划
各班都要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的系列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出谋划策。请参照示例为你班设计两项活动。
示例:“我心向党”演讲比赛
(1)                      (2)                         
活动三:专栏撰稿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校团委在校刊上开辟了“红旗飘飘”和“伟大历程”两个专栏。请仿照“红旗飘飘”专栏的“开栏的话”为“伟大历程”专栏撰写一则“开栏的话”。
示例:“红旗飘飘”开栏的话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无数人把目光投向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旗。这是一面引领希望的光辉旗帜,这是一面民心所向的光辉旗帜,这是一面开创未来的光辉旗帜。从今天起,校刊将推出“红旗飘飘”专栏,通过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展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定大家对党的信念,激励全校同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伟大历程”开栏的话: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

A.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B.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C.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D.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漫画,完成问题。

请简洁地描述漫画内容。
                                                                      
针对漫画现象,写一句宣传标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开阔了我们学习语文的领域。仿照对“百度” 名称创意的评析,试着对“迅雷”名称创意进行简单评析。
百度:化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既表明网站广泛搜索的功能,又暗示使用该网站搜索会收到令人欣喜的效果。
迅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

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 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 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 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 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 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 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 又如,马克思、恩格 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 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 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 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 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 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 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 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 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 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 经典蕴含的深 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 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来源:2018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

D.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来源: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节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1)这一段是演讲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2)作者告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得职业的趣味,请分别为每方面用一个词语概括。

(3)本文已把“乐业”的道理说透,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还要两次引用孔子的话?

来源:2019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

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

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来源: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趣话"三年"

①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②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才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

③"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

④"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

⑤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故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 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⑥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作者:张英俊)

(1)本文看似"趣话",却是正论。请你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研读第④段,分别说说"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目月"的含义。

(4)赏读第⑤段画线句子,自选角度,给这句话做一条批注。

(5)下面三句俗语可以分别补充到文中的三个段落,应该怎样匹配?请连线完成。

A.一去三年故人疏

第②段

B.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第③段

C.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第④段

来源: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议论文阅读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神助的境界。

(3)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来源: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论证语言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