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翅膀

①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睡下铺,常常有些灰尘从床顶木板上掉到眼里。我便弄来几张山水画挂历,将床顶封了个严严实实。

②一天午休,一只前身呈浅黄色、小巧玲珑的泥蜂“嗡嗡嗡”的围着我床顶上的那张山水画直转。我暗暗地觉得好笑:这只小泥蜂好天真﹣﹣可能它是想从这幅画上的“花丛”中采出一些蜜来吧?真是“傻样儿”。

③以后的日子,小泥蜂竟成了我的常客。它天天都来,从不间断,有时围着床顶那幅画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它围着那幅画转了一段时间后,便从床顶飞下来,“嗡嗡嗡”的在我跟前叫个不休,似乎在给我唱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④实习前,我收到弟弟的来信。信中说母亲天天在村口盼我回家,人也瘦了许多。信中还告诉我一件事:前段时间姐姐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母亲急得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四处打听才得知姐姐被人骗去了外地。去解救时,在争执中动起了拳脚,姐姐吓坏了。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母亲回来后嘱咐小弟不要将这一切告诉我,说怕影响我毕业考试。

⑤读完弟弟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⑥实习回校后,那只小泥蜂又来了,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幅画转。

⑦一天中午,当小泥蜂再次出现扰得我睡不着觉时,我的心情坏透了。我拿起床头的一本书,猛地向它打去。小泥蜂被打落到了地上。它像突然加大了油门的小发电机,在地面拼命旋转着,发出一声声急促而沉闷的声音。我从床上弹了起来,用脚向它踏去,想置它于死地。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⑧第二天,小泥蜂没有来,我想它一定不敢再来了。

⑨第三天中午,小泥蜂又来了,它的身子向左边倾斜着﹣﹣显然,它的翅膀被我击伤了。小泥蜂尽管受着伤,但它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张山水画艰难地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它显得特别焦急,像是要把画纸顶穿。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等小泥蜂飞走后,便将床顶那张山水画撕了下来。几粒白白的、米粒状的虫卵伴着一些小黄泥土掉到了床上。原来,小泥蜂将卵产在这里﹣﹣那是它宝贝的窝。

⑩一切真相大白!可爱的小泥蜂,你天天围着这里转,你不顾翅膀折伤,视死如归,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的儿女呀!它们就是你的生命。可爱的小生灵,你有一颗多么崇高而伟大的拳拳母爱之心啊!

⑪当我怀着负疚的心,小心翼翼地将这几粒卵放回床顶小泥蜂的那个“家”时,我猛然间想到了家乡我那背负生活重担的母亲。她艰难拉扯五个子女,而今又被人伤了胳膊﹣﹣母亲的“翅膀”已是伤痕累累了,但她仍用瘦弱的身体全力守护着自己的儿女。不知何时,我的脸庞已被泪水打湿。

⑫以后的日子,小泥蜂将蜂卵搬走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⑬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早已成家立业。而我至今还一直惦念着那只曾被我伤害过的小泥蜂。多少次梦回大学,梦中,那只小泥蜂是那么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

(作者刘鹏,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翅膀”的含义。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讲解。

来源: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致孩子

夏风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所见到的,是你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场景。

       城市实行管控,学校推迟开学,街道空无一人,社区闭门禁行。

       这是你正在面对的世界你从未想到,也不曾预见。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

       瘟疫无情,你看见科学家废寝忘食地研究病理,他们在寻求规律;人生无常,你看见医疗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他们在捍卫生命。能够在不确定中确定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当下所付出的行动,以及对未来所持有的信任。

       人类世界进程中,无论是面对饥荒、瘟疫、灾害,还是历经坎坷、跌宕、艰险,我们始终在不确定中确信﹣﹣光明能驱逐黑暗,知识能消褪愚昧,温暖能融化寒冰。

       成长的过程,是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掌握世界规律的过程。

       人类一直在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与影响生存的不确定性做斗争。正如对疫情的防控,我们在奋力拓展知识的边界,探索科学的路径。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乃至需要付出生命。这些获取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汲取的教训将代代相传,让人类得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亲爱的孩子,你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世界在加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会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风险和困境。无论今后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现在所需要确定的是﹣﹣好好学习,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愿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世界的挑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愿你有果敢的行动措施,面对人生的风暴时,不至于举棋不定。愿你也能像今天为我们而战的人们一样,胸怀责任,肩负使命亲爱的孩子,请为自己的未来写一份预案,用行动去响应。

       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见妈妈最后一面,是在妈妈被送到医院隔离前。可当妈妈去世时,她只能追着开往殡仪馆的车,一个劲地哭喊着“妈妈”。

       空旷的路,寒冷的风,再也没有妈妈的回应。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亲爱的孩子,有些人逝去,你会看到相关的报道;有些人逝去,可能只是第二天报纸上的一个统计数字。可是,希望你多年以后回首今天所发生的一切,眼前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因为,即使是个数字,也代表着一个生命。你要透过这些冰凉的数字,看到那一个个突然破碎的家庭,看到那一双双满含泪水的眼睛。

       悲悯是世界上伟大的情怀。只有当你的眼里有了一个个人,你的内心才有真正的悲悯。

       请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最后可能会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很多年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从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悟,去身体力行。

       在考虑后果时,在做出选择时,在付诸行动时,希望你永远心存敬畏,永远满怀深情,真正去体察每一个人的处境,关心每一个人的冷暖,共情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伤心,一家人伤心;他快乐,一家人快乐;他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幸福;他的不幸,是一家人的不幸。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点滴温情。请用你的溫度给他以温暖、用你的爱心给他以信心。纵然生活充满艰辛,让心灵不要麻木。人性的光辉,会化作深夜最闪亮的星。

       今天的瘟疫里,有未来的疫苗。

       从出生至今,你打过百白破疫苗,你接种过麻疹疫苗、水痘疫苗。这些疫苗,都在为你的身体抗御病毒和病菌。

       亲爱的孩子,愿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能够成为你人生的疫苗﹣﹣在你一生当中,为你应答良知,祛除烦乱,净化心灵。

       愿你的人生能美好,有正直的品格,有容智的才识,有健康的身心。

       每一个孩子都好,未来就好。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1)上文以“孩子”为言说对象,其写作目的是  

A.说明疫情为什么来临

B.解释疫情为什么可怕

C.强调疫情需要孩子们参与

D.阐述疫情给孩子们的启示

(2)前面四个部分思路较难把握。为帮助同桌理清行文思路,一位同学写了下面一段文字。请你在下面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应该①  一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找到了“确定”还不够,还要②  ,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

生活中总有苦难和艰辛。看到别人的苦难和艰辛,内心要有真正的悲悯。怎么才能让内心有真正的悲悯?③  。具体而言,就是换位思考,用心感悟,身体力行。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第五部分画线句中“疫苗”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4)上文在家长朋友圈传播很广,点赞很多。请你多角度探究其原因。

来源: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走进一颗白菜的内心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格外多。他们的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

⑥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⑦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⑧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⑩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⑪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⑫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⑬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很。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的冻白菜又一次得到了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⑮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⑯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选自2017年12月8日《文艺报》,有删改)

【注释】①焯(chāo):把蔬菜放在开水里略微一煮就拿出来。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我“买白菜的行为有哪些变化?

过去,“我”  

现在,“我”  

(2)第⑨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4)理解第⑭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5)本文以“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为题有何用意?

来源:2018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生没有多余的疼

朱成玉

①在键盘上敲字的时侯,忽然想,如果人生也有一个删除键,我会删除些什么呢?快乐幸福的时光自然舍不得删去,那么删去的就只有那些疼了。

②我想删去手指的疼。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老师和家人都劝我复读一年,我却倔强地选择了离开学校。每天上午9点30分,是学校上课间操的时间,喇叭里传来熟悉的"广播体操",一颗心便跟着疼了,再回不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校园。于是更加发奋地自学,冬天,写字的手冻成了"馒头",钻心的疼让我坐卧不宁,直到现在,每到下雨阴天,手指还会隐隐作痛,20多年以前的疼,就像一条甩不掉的蛇,紧紧尾随。

③我想删去肩膀的疼。在家待业的时候,临时在一个工地做了半年力工,手掌磨出许多大大的血泡,却也不能停下来,因为瓦匠等着我"伺侯"呢,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之后,又去粮库扛麻袋。黑压压的麻袋落到肩膀上,整个人一下子就蹲到了地上,如此反复,直到后来才慢慢地直起腰来,真不知道那一天是如何熬过来的,那是天底下最漫长的一天,我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快点,可是太阳,像故意和我作对一般,越发地把它那邪恶的热泼到我身上。回家之后,掀开衣服,看到肩膀上整个掀开了一层皮,里面嫩嫩的肉呼之欲出!母亲一边给我擦着药膏,一边心疼得直掉眼泪。

④我想删去脚掌的疼。刚结婚的时候,一贫如洗。租来的房子又小又破,冬天很冷,墙壁上到处是亮晶晶的霜花。买不起煤,就去后山打柴。有一天回来得晚,天已经黑了,妻子担心,拿着手电去山路上寻我。直至看到我拉着一车柴火,蹒跚归来时,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我告诉她,不敢快走,鞋子马上就要掉了底儿,她找个绳子帮我把鞋子绑上。脚冻了,又红又肿,害得我现如今走起路来都不是那么笔直。

⑤我想删去牙疼,我想删去头疼,我想删去失恋的疼,我想删去失去亲人的疼,我想删去各种各样的心疼,我想删去……太多太多的疼!

⑥我不知道,为何我的人生有如此多的疼,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

⑦但是现在,我感谢疼痛,每一次疼痛,都会带给你一次历练。 就像一次一次地跌倒,让孩子学会了走路和奔跑,就像一次一次地摔伤,让鹰学会了飞翔。人生在世,谁没有疼的经历呢!有痛感的人生,是有盐、有钙的人生。

⑧疼是人生里最活跃的细胞,可以用它谱曲,用它填词,可以用它酿酒,用它泡茶。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疼是推着人往前走的风,你若想甩脱它,便闻不到它吹送到你跟前的花香了。

⑨人生没有多余的疼。赞叹珍珠的光芒时,别忘了,那是贝壳的眼泪,是用疼痛磨砺出来的璀璨。

(1)文章以"人生没有多余的疼"作标题有何作用?

(2)本文中对"疼"的叙述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完成下列两道题

①"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一句的言外之意。

(5)读完这篇文章,对你人生的启迪是什么?

来源:2020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饺子记盛

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妥当,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 年2 月23 日《文汇报》,有删节)

(1)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5)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来源: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锐

一个房间里有一个人和十二只蚊子。

十二只蚊子咬一个人。

12÷1=12

这个人觉得吃不消。

他就又去找一个人到这房间里来。

十二只蚊子咬二个人。它们分成了二队。

12÷2=6

人觉得比原先好受一些了。

但还可以更好受一些。

这二个人又找来第三个人。

12÷3=4

好极了,再找第四个。

12÷4=3

第五个人跑来了。

12÷5=?

大家叫第五个人别进来,因为这样蚊子不好分了。

但第五个人硬要进来。响起“啪啪”声。第五个人打死了二只蚊子。

10÷5=2

OK,这下好分了。

大家正高兴,又听“啪啪”声,第五个人又打死了二只蚊子。

8÷5=?

又不好分了。

大家觉得第五个人老是添麻烦,就齐心合力地把他赶走了。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1)第五个人被赶走了,他会怎么想?请写出他的内心独白。

(2)对于小说的标题“除法”,你有哪些理解?请简要闻述。

(3)小说中的“蚊子”让你想到上文《鸟笼》中的哪个意象?为什么?

来源: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⑪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⑫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⑬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⑭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⑮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⑯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⑰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⑱“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⑲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   梅绍武译,有删改)

(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②⑩两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

(3)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4)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

B.老汉因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⑪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

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而闷闷不乐。

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来源: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撒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着想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⑪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⑫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⑬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⑭风雪愈紧了。

⑮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以"雪夜的老人"为题?请简要分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

(4)文章最后说"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来源: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_______

①牛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离不开牛。牛年说牛,有一种亲近感。

②牛是我的乡愁记忆。展起,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走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里。赤脚挽裤腿,前后等距离,走路姿势一致,每天时辰一样。放牛娃倒骑牛背看书,有骑牛读汉书、穿林听秋声之趣,任你读到日落西山坳、晚霞红满天,牛儿会一声不吭、一步不乱地把你驮回家。夜归的牛或立或卧,不时嚼几口草,几分神定气静,几分闲情逸致。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的涛声和潺潺水声,组成山村的催眠曲。

③牛是农家宝,是农民的命根子。棕绳穿鼻系柴扉,早晚有人问饥寒,半夜提灯去看栏,清晨起床添饲料,是牛主人每天的作业。把牛关在薄屋边,养在后院里,听着牛嚼草牛呼噜的声音,心里踏实而满足。庄户人家安居乐业得有头牛,就像今天城里人家得有辆车。

④牛是家乡的风景。春天的图画里少不了雨、离不开牛、缺不得迎春花。一犁春雨半亩洼,蓑衣斗笠半袖花,春风应时而至,春光烂漫无边,翠绿墨绿嫩绿鹅黄绿,梨花李花桃花栀子花,所有的草叶花蕊、溪流石泉都滴着青春的原汁。

⑤牛们完成了犁田的任务,雄赳赳地挺立在田埂,张望着插秧的风景。偶尔扬起黑粗脖子"哞"地一声,一定是声震深谷、气贯长虹。或者干脆卧倒静静地等,看你磨蹭到几点,天生一副好脾气。

⑥村里老人们对"牛脾气"有自己的理解。老牛拉车,慢条斯理有静气、有条不紊迈方步,不管是拉犁还是拖耙,或者拉石磙碾谷子,牛总是顺从地架上木头套,一趟又一趟,一圈又一圈,决不偷懒,从不厌倦,永不懈息,这叫有耐性:垄里去、垄里回,去哪块田、回哪个栏,哪个坡上的草儿青、叶儿嫩,老牛识途门道清,这叫有悟性:牛一辈子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泰山压顶不屈腿,蛮荒在前仍奋蹄,这叫有切性:牛老成持重,只埋头做事,不轻易发声。每天是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如此,并无二心,这叫有定性。

⑦牛是人类的朋友。牛与人性灵相通,人与牛同甘共苦,人养牛、牛养人,人是牛的主人,也是牛的学生,跟牛学做事,向牛学做人。遍布广表乡村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⑧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成风化人,把牛的元素、牛的精神融入了庄稼人的基因和血脉。 我至今还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

(作者:刘汉俊有改动)

(1)请辨析《牛年说牛》《家乡的牛》哪一个做本文的题目更恰当?

(2)第②段加点词"拂"极具表现力,请品析。

(3)请简述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中,"我"会"自省"些什么?

来源:2021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布伦木沙

宗利华

盖孜峡谷变得更加幽深,两边儿似乎随时会有岩石滚下来。前方的路有时看似突然消失,逼近后却又像硬生生在悬崖边凿出了一条道来。稍远处,可见冰山,冰雪从那里消融后,形成小溪,一路千条万条汇聚下来,流到我们身边儿,已是激流奔涌的一条大河。

我的手紧抓车把手,开车的老李却气定神闲。此人肤黑,额宽,头发有点儿卷,猛一瞅,像个蒙古人。他甚至还哼起歌儿。歌词我一句都不懂。

目的地是塔县。那里具有无穷而又神秘的魅力。此前,我对其印象仅仅是那部老电影,冰山、戈壁滩、寒风呼啸以及那忧伤的歌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个小巴郎子,他真是勺子!"老李笑着说。

一个内地记者,一个边疆老警察俩中年男人偶遇却很快喜欢对方,似乎是件怪事儿。不仅因为他跟采访对象熟,还因为我一眼就看出,此人身上写满故事。

"巴郎子"指男孩儿,"勺子"则是傻瓜。

"当年,部队转业,他完全可以留乌鲁木齐,可他非要回去。"

"还说别人,你不也跑那里去啦?"

"我是内地人嘛。 你想,哨所、边境线、雪莲花、慕士塔格峰、雄鹰,哎哟,这些词儿、画面,活蹦乱跳,叫人热血奔流!这不就是一个男人想要的吗?一个男人,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东西就摆在眼前,你不去看看,不去经历下,将来不后悔死啦?可他不一样,他是地道的塔吉克呀。"

"他为啥坚持回来?"

"这人从来不说原因,几乎都不说话。你知道吗?他刚到塔县,立马被安排到马尔洋派出所,当所长。"

"一转业就是所长,多好!"

"好个勺子!你知道他前任是谁?就是我。我开车送他去报到。半路上我一瞅,这孩子挺激动,忍不住想泼冷水。我说:'布伦木沙你先别高兴,那地方,只有你一个人。好处就是,所有职务都没人跟你抢,所长、教导员、副所长、户籍员、治安员,你想当啥当啥,随便挑。'"

"有这样的派出所?"

"当然有!那地方就一平房,没水没电。晚上点蜡烛,要喝雪水。白天好说,一到晚上,方圆多少里地,一点儿灯光都没有,除了狼叫就是风声。一个人呀,那种寂静、孤独,简直要人命啊!可你猜怎么着?他一听,兴奋得两眼冒光,说:"我就喜欢那样。'我瞅他一眼,心说,你就是个勺子!"

我心里忍不住酸痛片刻。

"咱们到不了那里,暴风雪快要来临,万一挡在达坂那边儿,你就在那里过年吧。自从勺子去那里,两年多,我俩没见过面儿。"

一个人的派出所,那是啥样子啊?我依然沉浸于此。

"他后来生活的场景,比在那派出所还惨。高原帐篷哥嘛!"

布伦木沙独自一人,背个帐篷,攀行在高原上冰山深处,寻找散落的牧民。塔吉克牧民随时转场,居无定所。有的一家三代,都没有身份信息。布伦木沙要把信息记在本子上,带回县城,输入电脑。此非一日之功。可能在山里转半个月,一个人都碰不到。他随时随地安营扎寨,在山里一转,就是好几个月。帐篷外面,竖一杆红旗。方圆数公里,只要看见红旗,就能找到流动派出所。

"有一回感冒,发烧,要不是牧民发现,这勺子就把命扔那里了!整整一个月,用草药把他救过来的!常年一个人,现在他都不会说人话啦!"

"布伦木沙是啥意思?"我突然想起这问题。

"那是一条河的名字。塔吉克人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空气组成,水排在首位,塔吉克小孩子就以与水有关的东西来取名字。还有种说法很简单:木头筏子,河上渡人用的木头筏子。有些山里小孩儿上学,要过单边绳索桥,不是走上边,是用绳子捆腰上,悬挂着,划过河去。布伦木沙就经常护送小孩儿过河。"

有意思!布伦木沙,木头筏子。

前方峡谷出口,叫作布伦口。路标显示,海拔三千三百米。车子因为缺氧,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好不容易爬出峡谷,视线突然开阔无比,面前骤然出现一片幽蓝的水面。稍远处,则是灰白相间的一带沙山。

我和老李站在沙湖旁,望着远处的公格尔雪山。老李又唱起一首歌儿,然后扭头解释:"这是塔吉克民歌。意思就是:只有翱翔蓝天的雄鹰知道,帕米尔高原的宽广。只有古老的鹰笛知道,年轻猎手的忧伤。"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地势险峻偏远,突出主人公工作环境的艰苦。

B.小说中布伦木沙通篇都未直接出场,但在老李给"我"的讲述中,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C.小说塑造身上写满故事的警察老李这一人物形象,其意在反衬主人公布伦木沙的高大。

D.小说结尾用老李的歌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边疆基层工作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理解的心声。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个小巴邮子,他真是勺子!"老李笑着说。("勺子"在文中多次出现,用意何在?)

②你想,哨所、边境线、雪莲花、慕士塔格峰、雄鹰,哎哟,这些词儿、画面,活蹦乱跳,叫人热血奔流!(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以"布伦木沙"为题?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来源:2021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孤立冰墙

李伶

①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山丘的平顶上。

②下面山腰间是我的小学教室和室外的操场。有些同学在教室门口跑进跑出,还有些同学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时不时传来一两句打闹和追逐声,这是一幅典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快乐童年图。

③不过那一天,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她一个人蹲在操场上,背对着追逐玩耍的同学。不时有同学从她身边跑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她说话,就像她是一个透明的人,甚至根本不存在。

④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我那个蹲着的女孩是一直背对着大家。我看着她弯腰蹲着的背影,我知道那个女孩的孤单,还有她的紧张和害怕。

⑤是的,她感知到同学在周围跑来跑去,欢乐的潮水漫延过来,到她身边却突然凝固,变成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一堵冰冷透明的墙。她蹲在地上,耳朵捕捉着身后与她相关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

⑥那个时代的小学,也存在校园欺凌,最大的欺凌就是"孤立"。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孤立过。而孤立别人的首领,就是现在蹲在操场上被孤立的女孩。

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的事件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在那一年,我10岁。前一天,我给班里每个女孩送了一张漂亮的糖纸,同时一个一个对她们说:"你不是被她孤立过吗?明天,你不要和她说话,我们集体孤立她。"大家全部默认和执行了我的安排。于是第二天操场上,就出现了那个孤单紧张的背影。

⑧四年级的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好久的问题。我一次次看见那个霸道的女孩把班里的每一个女生弄得胆战心惊。她只要看谁好欺、长的好看或者不顺眼,就眉毛一挑说:"我们孤立她!"她在班里建立的地位,不是因为成绩好或者拳头硬,只是因为她有"孤立"这个手段,因为实施这个手段屡屡得逞,就成为了女生中的霸王。

⑨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⑩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为能否奏效心里没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但是,从对坡下的观察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快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

⑪一个曾经多次被欺负的女孩跑上山丘……"我今天一天都没和她说话!"她惊喜又幸灾乐祸地小声说:"她真的也被孤立了!活该!活该!活该!"我看着那个曾经被欺负得老鼠怕猫似的小女生,问她:"你觉得孤立她快活吗?"她说:"谁叫她孤立别人!"

⑫是的,你们都恨她又怕她。我心里说。

⑬"你去告诉她:想和大家和好,就来我这里。"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

⑭我看到同学跑向了那个蹲着的人。我看见那个背影转了过来,望向坡上我这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⑮过了一阵,听到了脚步声。她来了!

⑯"知道你为什么被孤立吗?"没有回答。

⑰"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了?"没有回答。

⑱"明天想别人和你说话,就永远不要再孤立别人了!""嗯。"她应道。

⑲那个女孩答应了我,不只是让女生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她自己。

⑳我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过爱,并体会到爱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她就会去爱别人并回收别人对自己的爱。真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成为小霸王的。

㉑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

(1)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划分

第一层①~⑤

第二层⑥~⑨

内容概括

            

            

表现手法

③第②段描绘"快乐童年图"的作用是             

(2)文章第⑩段"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和⑬段"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这话时的忐忑"两处都用了"忐忑"一词,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两处"忐忑"理解。

(3)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把标题改为"冰墙"更好一些。"孤立冰墙"和"冰墙"你更喜欢哪个标题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在国家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事件却时有发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与"校园欺凌"作斗争的故事,意在引起读者对该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文中班长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面对"校园欺凌",你该如何做?

来源:2021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ào)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 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   →空闲捏制小泥人→   →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

②"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士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5)本文主人公由玩泥巴的小女孩成为"泥人妈妈",最终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她的成长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来源:2020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______

①父亲拿来一瓶酒,两个酒杯,斟满一杯放到他面前,又斟满一杯放到自己面前。父亲放下酒瓶,端起酒杯,说:“来,咱爷俩碰一个。”他迟疑着端起酒杯,他猜不透父亲的“醉翁之意”。

②见他犹豫,父亲说:“喝点吧,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过了今天你就是成年人了,我……”父亲眼睛濡湿,看着他的脸,使劲吸了一下鼻子,说:“我也不会说啥就不说了,来,喝,我先干为敬!”说着,举起酒杯,一仰脖一饮而尽。

③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一股辛辣瞬时呛入喉咙,他不由咳嗽起来,父亲嘴角一扬:“瞧你没出息的样儿。”听父亲这样说,他有些生气,把酒杯“当”一下用力按在桌子上,杯子里的酒惊慌失措跳出来,跳到他的手上,他没好气地甩着手,起身进了里屋,里屋的桌子上,母亲安静地待在相框里,笑容那样温柔。他抚摸着母亲的照片,眼泪无声地滴落。

④他恨酒,也恨父亲。那一年秋收,父亲刚喝过酒,驾着家里的三轮车带着母亲到田里去,没想到刚拐过一个山头,三轮车就像脱缰的野马冲向了旁边的崖壁……等父亲醒来,一切都晚了,母亲早已没了气息。从此他成了没娘的孩子。没有娘的家,笑声也没了。

⑤父亲还在自斟自饮,絮絮叨叨着说:“孩他娘,咱儿十八了,长大了,咱儿长大了,十八了……”

⑥他把母亲的照片抱在怀里,抽噎着说:“妈,我好想你。”

⑦几天后,他带上母亲的照片,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他不愿意看到父亲,看到父亲残缺的腿,他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他心里就堵得慌。

⑧一晃三年。三年,他不提也不想与父亲有关的往事。有时,在一起的同乡回村会带回来有关父亲的消息,说与他听,他面无表情,若无其事,像一个冷漠的路人甲。大伯托人捎信来,说父亲摔了一跤,挺严重的,让他务必回去看看。那一夜,他辗转难眠。第二天清晨,他踏上了回家的路。推开院门,一种久违的温暖与亲切扑面而来,望着熟悉的一切,他的眼睛忽然有些涩涩的。

⑨父亲看到他回来很高兴。父亲说:“这些天是你大伯在照顾我。开始医生说我这条好腿也有可能废掉的时候,我怕极了。还好,现在能活动了,过不了多久,我就能走路,就不拖累人了。”父亲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满是歉意,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你是不是又是喝醉才摔的?”他的语气和眼神带着冷漠。“你爸早就戒酒了,过完你十八岁的生日,你爸再也没喝过酒,我可以作证。”大伯走进屋来。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⑩父亲睡着了。他和大伯坐在院子里闲聊。大伯说:“当年你父亲得了股骨头坏死,疼得厉害,为了给你攒钱不肯去医院医治,就想用酒来麻醉自己减轻疼痛,那时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病原来越喝酒病情就会越严重,直到出了事故进了医院,医生问诊我们才了解、你爸说都是你妈给他的福分,出事的正好是那条疼得厉害的腿,截肢也就没那么难过了。你过十八岁生日那天,你爸高兴啊,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可他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为你庆祝,就用你爷爷当年对我们的方式,敬你一杯酒。这些年,你爸一直不让告诉你这个秘密,怕打扰你,怕你惦记他,但我知道,他心里想你啊……

⑪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⑫一个月后,是父亲的五十一岁生日,父亲已能下地拄着拐走路。那天他买了肉和菜,亲自下厨煎炒。他还买了一瓶酒。他拿来两个酒杯,斟满一杯端到父亲面前,又斟满一杯自己端起:“爸,生日快乐!我敬您!”说着,他一仰脖一饮而尽。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父亲品味般慢慢喝完了酒,起身进屋。望着父亲苍老瘦削的身形,他莫名想起读过的一首诗:“无论走多远/我都回家/摸铁炉子/镜子/毛苏苏的毯子/你的头发……”他眼里的泪越聚越多。

⑬“儿子,听说你打算在城里买房,这是我这些年做零工存下的钱,不多,你拿着,密码是你妈的生日。”“我不要,我自己能挣。”“我一个孤老头子,没啥花钱的地方,你过得好,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⑭他没有再推脱,把两个酒杯再次斟满,端起来说:“爸,来,咱爷俩再碰一个,”“好,咱可说好喽,酒要适当喝,不能贪杯,更不能误事。”“嗯,爸,我记得了。”

⑮两个酒杯“叮”的一声碰在一起,酒杯里沉默的酒瞬时热烈起来。

(选文略有改动)

(1)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A.与父亲干杯      B.不想说的秘密

我选  ,理由:  

(2)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体会⑪⑫段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①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②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中父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他对妻子充满深深的爱。含辛茹苦供孩子长大。

B.选文⑩段中大伯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在他离家后父亲独自生活的艰辛。

C.选文⑫段中引用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家的眷恋,也表现了他情感的回归,富有画面感。

D.选文情节富有波澜,两次生日的对比,几次流泪,情寓于中,牵动人心,耐人寻味。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

厉彦林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 着:“要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竹子靠窜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上世纪 60 年代末,山东等地南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多是早园 竹、淡竹、斑竹等。

       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它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长。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原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

       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就底气十足,高过老竹子啦。”

       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

(1)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你认为文中像竹子一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

(2)品析词句。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

②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

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

(3)文章以“出类拔萃的秘密”为题,有何妙处?

(4)仿写:结合文章主题。选取事例,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纵观古今,泱泱中华。具备竹之精神者不胜枚举。

左思历经数载,终成《三都陚》,使洛阳纸贵;王羲之习字墨池,创书法精品,成千古书圣;            

来源: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章题目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