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时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 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C.首先发生在英国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表格中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 B.电力的广泛应用 |
C.万能蒸汽机的推广 | D.航天工业的发展 |
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 |
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 |
C.青瓷、白瓷、五彩瓷、青花瓷 |
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 |
下表是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或地区 |
美国 |
欧共体 |
日本 |
||||
联邦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英国 |
||||
占世界 GDP 比重 |
1955年 |
36.33% |
3.9% |
4.5% |
2.2% |
4.9% |
2.2% |
17.5% |
|||||||
1976年 |
24.9% |
6.8% |
5.8% |
2.8% |
3.1% |
8.1% |
|
21.7% |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②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③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治大国地位的确立
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
B.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
C.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
D.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促进因素应包括
①殖民活动的拓展 ②工业革命的进行
③国际贸易的扩展 ④交通运输的进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展开 |
B.“八字”方针的实施 |
C.“文革”局面的影响 |
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
1967年,西欧一些国家建立欧共体的目的是
①寻求安全保障 ②加快经济发展 ③抗衡超级大国 ④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 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
B.为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
C.帮助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 |
D.是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C.新经济政策时期 |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有
A.加强国家干预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 |
B.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多市场,少政府” |
C.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 |
D.德国强调政府亲自定调,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