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的不正确的是
A.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
B.1935—1936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
C.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
D.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
下表是1945--1948年国统区有关数据统计.
年代 |
1945年 |
1946年 |
1948年 |
发行数额(亿元) |
5569 |
37261 |
6636946 |
物价指数 |
8640000 |
681600 |
564570000 |
有关上表统计数据最直接恰当的结论是
A.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经济形势阶级矛盾尖锐
C.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D.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
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 | 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
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 | 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 | B.政治经验短缺 | C.思想理论肤浅 | D.经济基础薄弱 |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
“实业救国”是张謇等人的重要梦想。这种梦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映了人民群众抵制侵略的愿望 | B.反映了民族资本家争取国家繁荣的努力 |
C.反映了爱国官僚推行新政的要求 | D.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争取政治权利的现实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
在中国史中会经常遇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⑤ |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行业 |
矿冶业 |
机器业 |
食品工业 |
|
数量(家) |
72 |
3 |
193 |
100 |
A.造纸业 B.火柴业 C.榨油业 D.纺织业
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一战结束②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形成
③日本全面侵华④《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