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移民潮”。中国人口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迁徙的趋势。沿海与沿江城市呈现人口上升趋势,而内地传统城市则呈现人口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
A.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 B.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C.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逐步体现 | D.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
《江南造船所纪要》载,1920—1921年,该所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分别是“官府”、“天朝”、“东方”、“震旦”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进步 |
B.“一战”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
C.为美国所造的四艘万吨轮船带有中国文化元素 |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C.爵位制度的创设 |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清朝晚期 | B.民国初年 | C.抗战前夕 |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农 |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下表是1945--1948年国统区有关数据统计.
年代 |
1945年 |
1946年 |
1948年 |
发行数额(亿元) |
5569 |
37261 |
6636946 |
物价指数 |
8640000 |
681600 |
564570000 |
有关上表统计数据最直接恰当的结论是
A.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经济形势阶级矛盾尖锐
C.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D.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以下贯穿远东近代历史最普遍的线索是
A.学习西方,走工业化的道路 | B.学习西方走民主化的道路 |
C.学习西方,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 D.学习西方,走民族解放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