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夏商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朝议制度
焚书坑儒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朝的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行省制度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明亡清立
秦亡汉立
两汉衰亡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古代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
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远古时代的商业发展
商代的商业发展
周朝的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秦朝的商业发展
汉代的商业发展
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宋朝的商业发展
元朝的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古代市的变迁
草市和夜市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孔子和孟子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 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汉字的形成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诗经》和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和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综合
历史纪年方法
古代世界文明
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城邦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雅典民主机构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文明交流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近代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葡萄牙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
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比较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
奥斯曼帝国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
欧美代议制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
光荣革命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法国大革命
法国《1875年宪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美国南北战争
马克思主义 国际工人运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的性质
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意义
西方人文精神 近代科技
古希腊哲学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经典力学
进化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
中西方人文主义比较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评价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国民大革命
国共的十年对峙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
侵华日军的罪行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综合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的经济
近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
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西方工业化比较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魏源与《海国图志》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洋务思想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现代世界
苏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
苏俄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苏俄的政治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
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第三产业的兴起
美国的“新经济”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二战后的世界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美国霸权主义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
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原因
欧洲联盟
欧洲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
相对论
量子论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第一届政协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中国和苏联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
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左倾思想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及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进步
通讯事业对生活的影响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媒介的优势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和理论成果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亚非拉美文学
新古典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
印象画派
现代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
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措施
梭伦改革的特点
梭伦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梭伦改革的评价
商鞍 孝文帝 王安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宗教改革 阿里改革
世界三大宗教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欧洲宗教改革的表现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阿里改革的背景
阿里改革的内容
阿里改革的后果
俄国 日本 中国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的评价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化
日本的经济发展
日本的对外扩张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选考二 民主思想与实践
欧美民主思想与文献
“君权神圣”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
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
洛克的思想主张
卢梭的思想主张
美国《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英国和法国民主历程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请愿书》
《大抗议书》
英国内战
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
中国民主思想与历程
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中体西用”思想
严复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维护共和的斗争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近代欧洲工人民主斗争
英国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美国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非战公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西班牙内战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慕尼黑阴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定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
法国的沦陷
不列颠之战
北非战争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瓜岛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冷战与和平 局部战争
雅尔塔体系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美苏冷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苏争霸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冷战结束
联合国的成立
朝鲜战争
印度支那问题
越南战争
中东问题
中东和平之路
巴以分治
巴勒斯坦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印巴分立
三次印巴战争
两伊战争
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教训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人口的迁徙与融入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政治家和先哲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的评价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的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康熙帝的评价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的贡献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的评价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
拿破仑的评价
亚洲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家
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
评价孙中山
非暴力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评价甘地
凯末尔的主要活动
评价凯末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列宁的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事业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力学
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
选考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学
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料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类起源
克里特岛的传说
米诺斯宫殿遗址
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文化
玛雅文明
穆塔帕王国
大津巴布韦遗址
大津巴布韦文明
选考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埃及的文化遗产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古罗马的历史遗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历史文化常识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角度一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什么运动?作者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还是“暴力反洋运动”?根据材料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款项数目
总额
清政府
210项
18亿银元: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北洋政府
633项
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国民政府
108项
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
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
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此“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改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百年巨商》
材料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据材料四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2(新课标2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中,可以获得的结论应该是()

A.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
B.1936年后各行业产值均大幅下滑
C.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款项数目
总额
清政府
210项
18亿银元: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北洋政府
633项
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国民政府
108项
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7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原创】由著名的英国“植物猎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引入欧洲的岷江百合因为其高贵美丽的气质,被人们赞为“帝王百合”,并普遍种植在欧洲的庭院里,装饰着他们的夏天。这种岷江百合原产于中国的四川,在近代为欧洲和日本带来众多的经济价值。相比于日本,中国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经济遭到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垄断
B.欧洲引入帝王百合并制成花卉销往海外属于资本输出
C.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多的体现在经济上。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3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1903年,张謇开始致力于南通的城市建设,一度使南通成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1922年,朱葆三在上海郊区购地1000亩,欲仿南通经验建实验城,同期,荣氏兄弟在无锡尝试“劳工自治区”,此外,卢作孚在重庆北碚,陈嘉庚在福建集美均有类似的城市改造与建设的努力。这些现象在本质上反应出当时

A.商人群体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阶层意识 B.中央集权孱弱社会缺乏有效整合
C.战乱频繁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寻求自保 D.中国现代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三次发展高蜂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C.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D.官僚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来源: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来源: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材料三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届博览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材料一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3)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
材料三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4)“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历史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