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什么运动?作者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还是“暴力反洋运动”?根据材料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百年巨商》
材料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据材料四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材料三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届博览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材料一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3)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  
材料三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4)“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材料二 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2)材料中张謇认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牙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迹,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第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成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树诚(1885—1973)河北省盐山县人,16岁时,经村人介绍到河南焦作煤矿英国人所办福公司当徒工。由于聪慧刻苦,备受英人赞赏。日久,他学得一手地质勘探的技术,成为华北一带知名煤矿钻探工程承包商。
民国9年,杨树诚将历年积累的资本在徐州筹建宝兴铁工厂和勘探钻务处。徐州交通便利,是苏北、鲁西、豫东的小麦集散地,杨树诚见猎心喜,为寻求更大利润,于民国10年底筹建徐州宝兴面粉厂,是为杨氏独资办实业的新起点。
材料二 杨树诚经营面粉业,获得丰厚利润,至民国17年,集资本60万银元,来蚌埠兴建宝兴第二面粉厂,于民国19年投产。工厂很快垄断了皖北一带的小麦,所出产价廉物美的宝兴“洋面”充斥市场,当地许多传统的手工磨坊即被取代。杨树诚在厂内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并采取增开夜班、对工人延长工时、严格惩罚制度等手段。与此同时,他不惜用巨款贿赂当地军政要员,甚至与一些高级将领结拜成异姓兄弟(李宗仁称其为“三哥”),以求得他们的保护。其企业盈利不断上升。到民国23年,仅蚌埠面粉厂所获纯利即达200余万银元,超出原始资本三倍多。因此,杨树诚成了淮海一带著名的面粉业资本家。 
——上述两则材料皆摘编自《蚌埠市志》
材料三 “七七”事变后,徐州、蚌埠成为战略要地,杨树诚本打算将这两处面粉厂迁往内地。此时国民党大军云集徐、蚌,军队亟需面粉,李宗仁约见杨树诚:“现在国难当头,我们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三哥不可临危而退,我第五战区的军粮还得仰仗三哥哩!”杨听罢,慷慨地说:“好吧,我听兄弟的,厂不迁了,全力以赴,日夜开工,确保五战区的军粮供应无虞。”1938年5月,蚌埠、徐州不幸先后沦陷。至此,杨树诚的两处面粉厂已供应了第五战区的面粉计达60多万袋,这对支援江淮御敌、台儿庄会战及过境部队的军需,起了一定作用。
材料四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杨树诚兴办实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杨树诚的企业经营有哪些特点?并据此指出以宝兴面粉厂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期间杨树诚没有内迁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的观点,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1872-1894年各类企业厂数与资本额

年代
商办企业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外商企业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教(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不用动力
合计
山东
121
815
936
2.477 4
3 792
江苏
149
1 139
1 288
14.267 8
2 588
安徽

386
386
2.468
1 622
湖北
17
515
532
3.679
3 414
云南




932
贵州

17
17
0.060 6
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分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分) 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指汤若望)自大西洋八万里航行东来,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前朝(明朝)故帝,令修历法。修历所用书籍,测量天象仪器,由西洋来者甚多。自天主教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上清廷奏疏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摘编(1644年)《反对西学的顽固派杨光先弹劾汤若望之言论》
材料二 辛亥鼎革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
——陈振先《送旧历文》(1929年12月31日《大公报》)
材料三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辛亥革命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
(3)材料三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写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民主、自由、文明、野蛮、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20世纪初流行的这些新词大都来自日本。素以“开明”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以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闻名。一次他见到幕僚路某拟就之办学大纲中有“健康”一次,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性格倔强的路某,针锋相对地回曰:“ ‘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两人不欢而散。反对用“日本名词”者如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困扰。
材料四:现在有“世界第一强势语言”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污染”。2006年《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易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人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中式英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中,自由主义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传播。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思想家那里有很多解释,从抽象的理念角度,自由主要是指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法律除外)的发展和人格独立,个人的独立选择等。个人的自由发展既包括经济的自由发展,也包括个性及其他方面的自由发展,并强调这种发展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是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和约束的……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程上来……
古典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坚信自然秩序——市场的自发作用……他的结论是:政府干预、管制、授予垄断和特需补贴都会误导资本并会减少资本对经济福利的贡献;政府的行为会制约市场从而降低资本积累率和劳动分工程度,并相应降低社会生产水平。
——摘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亚当·斯密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诞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曰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曰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 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讦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2分)
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把答题卡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200万人居住在2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 美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都市郊区化,城市呈网络状向外扩展,人口密度较低。这虽然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以汽车追房子”的美国城市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公共交通组织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工作、生活成本提高等。后来不得不进行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为此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
——《美国城市化模式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材料五  7月21日,由于暴雨天气,水漫北京,造成严重的人员、物质损失,7月27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7.21”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他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永远铭记这个教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以人为本,并确保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
——新华网2012年7月27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城市化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7.21’特大自然灾害”,思考当今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存在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罗马的历史遗产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