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开凿时间 |
河道走向 |
起止点 |
隋朝运河 |
隋炀帝时 |
以洛阳为中心点 |
涿郡-余杭 |
元朝运河 |
元世祖时 |
呈南北垂直形状 |
大都-杭州 |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社会的和谐融洽 | B.自然经济的特点 |
C.发达的商品经济 | D.百姓的勤劳勇敢 |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 |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
C.封建剥削减轻 |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回答第8〜9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对司马迁这一行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作者对抑商政策不满 | B.引导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
C.体现了汉代的基本经济政策 | D.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 |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以下对材料所述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外国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使传统手工业破产
③作者是以农耕文明的眼光来看待工业文明
④近代中国主动地融人了世界市场体系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材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五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根据材料五,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清乾隆六年(1741 年)全国大小男妇人口超过1亿4300 万;二十七年(1762年)为2亿零40余万;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面对短时间内的“人口大爆炸”,乾隆帝降谕:“各省丈量田亩及抑勒首(注:强逼自首)报垦田之事,永行禁止,违者以违制论。”反映出乾隆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严格限制土地兼并行为 | B.默许民间大量隐匿土地 |
C.严格核定全国土地总量 | D.允许官员大量拥有土地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 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播种面积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
|
94% |
魏晋 南北朝 |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
1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互联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要研究某一地方某一时期的历史,首先要正确的判断出哪些史料适合这一时间和空间。下列史料中,不适合对春秋时期四川盆地历史研究的有 ( )
①《春秋》 ②《史记》 ③都江堰 ④《资治通鉴》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 )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
C.限制土地兼并 |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水利工程属于长江流域的有
①邗沟 ②芍陂 ③都江堰 ④郑国渠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转型”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不包括
A.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B.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C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 B.国家分裂的影响 |
C.社会人口的增加 | D.铁器牛耕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