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
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
开凿时间 |
河道走向 |
起止点 |
隋朝运河 |
隋炀帝时 |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
涿郡—余杭 |
元朝运河 |
元世祖时 |
呈南北垂直形状 |
大都—杭州 |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重在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男女分工明确 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推动由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铁农具的使用和以牛力耕田 |
B.垦田面积的扩大 |
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D.粮食产量提高 |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横线“________”上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 B.土地日渐私有化 |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
下图所反映的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
B.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
D.贵族争夺土地 |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导致自耕农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 B.自然灾害的影响 |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 D.商品经济的冲击 |
《齐民要术•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
B.《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
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出现 |
D.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精湛技艺 |
下图是分别出土于今四川广汉、新都地区的东汉画像砖。图片反映了当时( )
A.商品交换的盛况 | B.农业生产的场景 |
C.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情况 | D.帝王的封禅大典 |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与“此渠”同一时期修建的另一古代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井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