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
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
B.“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私田制 | D.公田制 |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该史书记载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 B.郑国渠 | C.都江堰 | D.井渠 |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高转筒车的发明 |
C.耦犁技术的普及 | D.曲辕犁的推广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
《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
《论衡》中提道:“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 B.“靠天吃饭”的观念 |
C.“广种薄收”的弊端 | D.“地无遗利”的思想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耜耕 | D.耦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