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
C.租种的诸侯土地 |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 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
C.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 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
宋朝法律有明文规定,严禁屠宰耕牛。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上述法律规定本质反映出宋朝( )
A.官方严厉强化法律意识 |
B.农用动力未有实质变化 |
C.屠宰耕牛现象蔚然成风 |
D.农耕经济显现解体迹象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高转筒车的发明 |
C.耦犁技术的普及 | D.曲辕犁的推广 |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
C.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用户阡陌封疆” |
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D.“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
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气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说明宋代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 | B.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