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私田制 | D.公田制 |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刀耕火种 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③使用翻车灌溉 ④使用曲辕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 |
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这能够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C.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 B.西汉的白渠 |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
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
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
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
A.小农经济盛行 |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
C.商品流通不畅 |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农耕经济 | B.法家思想 |
C.中央集权 | D.轻罪重罚 |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 | B.稳定地方秩序 |
C.完善政绩考核 | D.增加政府收入 |
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卜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可以说(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 |
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 |
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 |
反映的相关史实 |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 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
《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重视调解民事纠纷 |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