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②经济重心在唐后期开始南移 ③农田水利建设比前代有发展 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 C、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但北周武帝曾一度灭佛,范缜著《神灭论》斥佛,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佛教不符合少数民族风俗 | B.危及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
C.佛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冲突 | D.寺院经济的存在影响了政治统治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采用的垄作法,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高田低作,低田高作,是一种因地制宜的主要耕作方法。这里的“先进”不包括( )
A.有利于抗旱保墒 |
B.有利于增产肥田 |
C.有利于通风透光 |
D.有利于排水防涝 |
下列各项中,属于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的是
A.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 B.广泛引进种植农作物新品种 |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 D.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
下列对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些原来被地主占据的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 |
B.全国的可耕土地已经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开垦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基本上处于解体状态 |
D.与以前相比农民的身份更趋向于自由 |
下图中所反映的工具起到了直接作用是( )
A.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B.节省了人力和畜力 |
C.有利于农民深耕细作 |
D.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引文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没有劳动时间 | B.春秋战乱不已,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
C.井田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D.小农经济成为东方封建制的特点 |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而不耢(平整土地),不如做暴。”这主要是强调农业生产( )
A.必须讲究耕作方法 | B.应当抓住农时 |
C.需要改革生产工具 | D.如何选种播种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体现这一历史特征的有
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 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往 ④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①统治者重视农业②井田制的推行③采取集体耕作方式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④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的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 |
C.小农经济的瓦解 |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