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对私田的表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公田化为私田导致井田制瓦解 |
B.秦朝以前私田已经出现 |
C.私田是广大贫民的私有土地 |
D.铁农具的使用使私田大量增加 |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
A.财产平均分配 | B.禁止土地买卖 |
C.实行土地国有化 |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
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
开凿时间 |
河道走向 |
起止点 |
隋朝运河 |
隋炀帝时 |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
涿郡—余杭 |
元朝运河 |
元世祖时 |
呈南北垂直形状 |
大都—杭州 |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重在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东汉文物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 )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汉书·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反映了( )。
A.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 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
C.小农生活的艰辛 | 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
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据你推断,符合上述条件的水利工程分别是
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通惠河③井渠
A.①②④ 8.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B.商品经济发达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农业的落后性 |
图l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犁耕技术的成熟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下面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
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 B.属水力灌溉工具 |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 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