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手工业的发展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墨子说:“今也,农夫所以早出暮人,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以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倦怠。”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 B.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 |
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剪纸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
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③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④农作物资源的丰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 =农业+ 家庭手工业
②资本主义 = 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③发昌机器厂 = 地主阶级+ 近代企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国家干预 + 垄断资本主义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有
①编订《农政全书》推广农耕技术 (明朝) ②在北方地区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魏)
③颁布《授时历》指导农业生产(元朝) ④督令官员,劝课农桑(传统重农政策:清朝、北魏,元朝)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 | B.精耕细作 | C.量力而行 | D.扬长避短 |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执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 基本仍属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