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 )。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 B.诸侯权力增强 |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
《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下列有关一条鞭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按亩征收”的特质使大部分的农民减轻了负担 |
B.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
C.一条鞭法之最大特色为“役归于地”,使得“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
D.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
A.西周 | B.春秋 | C.战国 | D.秦朝 |
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研究者最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
A.《诗经》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
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
A.晋国的税制改革 | B.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
C.鲁国的“初税亩” | D.商鞅变法 |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电;劝者,所以(本业)起”等。下列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 B.商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 |
C.认识到物质对思想的影响 | D.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
“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出现 | D.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精湛技艺 |
“鞭打春牛”是我国立春时节重要的民俗节目(春牛是泥捏纸粘的假牛,也叫“土牛”),到周代,迎春鞭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鞭打春牛”的习俗,能反映出
A.我国古代高度重视动物养殖业 |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 |
我国战国时成书的《吕氏春秋》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B.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
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 D.土地私有制提高其利用效率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 | 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 |
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 | 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来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 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
清代《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古代女子受“拘束”的经济因素是( )
A.商品经济 | B.小农经济 |
C.自由经济 | D.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