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右图所示相符的是( )
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 |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3025541 |
62.9% |
1122476 |
37.1% |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只行亲属礼。”这反映( )
A.封建等级意识的衰弱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租佃关系的深刻变化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
《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语句,这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社所有制 | B.井田制 |
C.均田制 | D.封建地主私有制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石器锄耕 |
C.个体农耕 | D.铁犁牛耕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
A.小农经济 | B.手工工场 |
C.商品经济 | D.精耕细作 |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用户阡陌封疆” |
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D.“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
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气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说明宋代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 | B.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